知识点一: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
假设你是一位老师或者家长,你有孩子正在上中学。在学年刚开始的时候,你让孩子看了一段25分钟的视频。20天之后,你又让孩子看了视频的下集,也是25分钟。仅此而已。结果到学年结束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有一个切实的提高。这简直是像魔术一样的效果。你相信吗?
心理学研究经常不靠谱,但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投入了最大力量、做的最严格的一个实验。
研究里说的这个效应就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的“思维模式”理论。
1.理论
德韦克的理论说,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成长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就是你认为学习不在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东西都能学会。另一种叫“固定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就是你特别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要是不擅长怎么学都没用。
德韦克证明,成长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而且她还建立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思维模式,你就能促进他的成长。
这个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这个研究,就是通过给学生看两段灌输成长思维模式的视频,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实验
这个研究可以说是心理学界的一桩盛事。它是由23位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主导,其中包括德韦克,还有以“坚毅力(grit)”概念闻名的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等等。
研究从美国的65所中学里选了12542个九年级学生,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叫实验组,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样看了关于成长思维模式的两段视频,视频告诉他们人的智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另一组叫控制组,也看了两段视频,但他们看的是一般的介绍大脑的视频,并没有涉及成长思维模式。
这个实验被设计得非常严格,就好像医学界测试新药一样。研究者请了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和管理整个实验,然后这还是一个“三盲”实验 —— 参加实验的学生、老师和最后分析实验数据的这三拨人,都不知道谁被分到了哪个组,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学期结束的时候,实验组的平均GPA比控制组高出了0.03分。这个差距其实很小,美国的GPA系统中 A = 4 分,一般学生拿3分左右的话,0.03分就相当于成绩高了1%而已。
这个效应当然很微弱,可是考虑到这是一项针对一万多人进行的实验,它是一个显著的效应。而且别忘了你只是让学生看了两段视频而已,这等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成绩提高了1%。对应到高考,这就相当于是700和707分的差别。
而且实验对差生的影响更大,GPA高了0.08分。实验组期末考试得D和F的概率还降低了3%。另外,有些学生在看了视频之后,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
研究者认为这个看视频的方法实在太简便易行了,应该在全国推广,等于是几乎不花一分钱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不过这个意义不大。实验最大的意义在于再次证明了“成长思维模式”对人的干预确实是有效的。
3.应用
有一个研究说,如果你系统性地把学生的思维模式给固定化,他们的整个学业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中国的教育系统默认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上大学,一直到高中,大部分人都是奔着大学去的,无非是最后能不能考上。而有些国家则是很早就把学生强行分流。比如波兰,学生到了一定年级之后,如果有关当局判断他不是上大学的料,将来应该去当个蓝领工人,他就会被送到职业学校去。
这些被判定“不是学习的料”的孩子,他们会是什么心态?等于是被强行设定了“固定思维模式”。结果他们的学习成绩果然直线下降。有研究者认为美国基础教育之所以搞不好,也跟很多家长一开始就不打算让孩子上大学有关。
思维模式还会影响人们对工作中各种挑战的态度。
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一个任务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任务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测试。比如让他考试,他会认为考试是证明他行还是不行。他非常担心万一搞砸了别人就会质疑他的能力。他很容易把任务当成威胁。
而成长思维模式的人,则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
而且思维模式是可以被外界影响的。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有一年,普林斯顿大学给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增加了一项考试。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些人好不容易进来,可以说是优中选优的幸运儿,但是没想到,学校居然又给了个考试。
当然这次考试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做个心理学实验。学校对一半的学生说,考试是为了确认他们是否真的够资格上普林斯顿。对另外一半学生,学校说的是你们能上普林斯顿已经很厉害了,但我们还要看看你到底有多牛,这些题比较难,看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结果,第一组学生只答对了70%的题,而第二组的学生答对了90%的题。仅仅是考试前对心态的一个简单影响,就有这么大的作用。
所以思维模式确实神奇啊。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明明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的智商是很难提高的,那为什么相信成长思维模式就真的能让人表现更好呢?我理解,智商真的是很难提高,但是学习成绩和人生的成就真的是可以提高。人的表现毕竟不仅仅是智商决定的,努力也很重要。
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因为偶然的机会看了两段视频,得知人的智能是可以成长的……从此他的心里就埋下了成长思维模式的种子。他从此奋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所以如果你是老师或者学生家长,赶紧去跟孩子聊聊这个话题吧。可惜原始论文没看到,也不知道那两段视频在哪里。不过还是可以给孩子讲讲,人要有成长的思维模式、人的智能是可以改变的。
4.操作
一个特别简单、但是肯定更有效的灌输成长思维模式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德韦克本人发明的,比看视频麻烦一点,但是效果会好得多。
你的小孩完成了一项任务,比如说考试考得不错,或者作业写得好,你就要给他一个口头的表扬。这个表扬方式非常关键,你要字斟句酌。
如果你表扬孩子聪明,“这题你都会做?我儿子太聪明了!” —— 他就会陷入固定思维模式之中。他会把以后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证明自己聪明或者不聪明的测试,他会非常害怕被证明不聪明,他会尽量选择简单的任务。
所以你一定一定,要表扬他*努力*。“不错啊!这次做得很好,看来你下了很大功夫,很努力!下次继续!只要你努力,你就什么事都能做成!”
德韦克的研究表明,这么说,你才能在他心中埋下成长思维模式的种子。他会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成长的机会,他会愿意花更长的时间钻研难题,他会主动选择困难的任务。
知识点二: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老一辈的人谈起学习来总爱说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在认同这句话的人好像已经很少了,没人以吃苦耐劳为荣。新一代更愿意追求“科学的”学习方法,人们认为学习这件事儿应该是快乐的,最好能寓教于乐,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比如现在有个思想,说既然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不同,那就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给他量身定制一套学习方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就好像选择发型、时装和卡拉OK 歌曲的风格一样,这岂不是很好吗?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叫 VARK,你可以到它的官方网站测试一下自己喜欢的学习风格。VARK 把学习风格一共分成四种:视觉、听觉、读写和动手实践。如果你是视觉型的,你可能喜欢用看图片的方式学习;听觉型的可能更愿意听老师讲;读写型的人爱用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动手实践型的人最爱做实验和演示。测试结果是学生们的确有不同的类型,还有的学生是混合型。
可以想象这四种风格就好像四个门派一样,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属不同的门派。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多好啊。
关键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这个问题已经被人研究过很多年,结论是……否定的。5月29号《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了一篇研究综述,介绍了最新的研究结果。
以前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比如说如果学生喜欢视觉化的教学,就专门给他视觉化的教育,已经证明这种方法并没有什么好效果。现在网络教育越来越普及,很多时候是学生在家里自学,课堂教学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那就自学来说,跟学生喜好匹配的学习方法有没有好处呢?
答案……还是没好处。
这个研究是这样的。先用 VARK 模型对学生进行测试,发现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而且这个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最喜欢动手实践,但是他实际的学习过程里并没有多少动手实践。等于是这些人都在用自己不喜欢的方法学习。
但是有差不多1/3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跟自己的喜好是匹配的 —— 他测试出来喜欢用哪种方法学习,实际上用的就是那种方法。可以想见他们的学习过程肯定更愉快。那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是比别人更好呢?没有!虽然他们在用最喜欢的方法学习,他们可能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但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成效。
看来“享受”,不等于就能学得更好。研究还发现,特别是有一些很多学生都喜欢的方法,恰恰是对谁都没好处。
比如一个常见的办法是把单词、公式、各种知识点做成一摞卡片,没事儿拿出来翻看,人们认为这个方法有利于加强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9123/d8902b9249983325.png)
还有些学生喜欢使用外部网站检索一些相关的信息,按理说这有利于开拓视野。但是研究表明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好。闪视卡片只是简单的重复,外部信息可能跟你要学的知识点关系没有那么大 —— 它们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到底有什么方法是有效的呢?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有效。
总结来说,有效的方法是这样的 ——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一个读书方法叫“强力研读”,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把你在读的内容跟以前读过的书连接起来。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这些方法并不神奇。没有用到什么高科技,也不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一惊一乍地给你演个节目才能让你学会一点知识。
但是这些方法不简单。而像什么闪视卡片,还有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的、工整漂亮的课堂笔记,则是简单、可操作、的确能证明你在学习、但是实际上没什么用的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也不好玩。
由此得到
学习好的同学的学习方法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各有各的学习方法。
评论
孩子需要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学到宝贵的技能。但学习可不全是玩。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如果你想掌握什么高级技能,你需要刻意练习 —— 刻意练习不好玩。
刻意练习要求重复训练,重复的东西不好玩,看个小说电影电视剧,最不喜欢剧情重复。刻意练习的时候,你一直在遭遇挫折、在犯错误。犯了错误被人指出来,这件事儿一点儿都不愉快。你要不停地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真正学会为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那时候还没有“刻意练习”这个词,但是波兹曼的论述正好说到了点子上,简直振聋发聩。
波兹曼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先贤说应该寓教于乐。教育哲学家从来都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波兹曼说,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这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斗争。
……关键词是斗争。学习是一场斗争。这个知识你不懂,这个技能你不会,这个现实你改变不了,那你怎么办?你得斗争啊!你以为看个电视纪录片、看个科幻电影、听一段故事掉几滴眼泪就算斗争了吗?
现在很多人把看电视当学习。电视节目不是让你学习用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唯一办法是讲故事,用讲故事取代说理,用动之以情取代晓之以理。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觉得很愉悦,你能记住一件新鲜事儿 —— 但这跟真正的掌握是两码事。
今天说的研究,再次给我们提了醒。寓教于乐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喜欢愉快的学习过程,但你更喜欢获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