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覐(yáo或jué)公簋,揭开晋国早期历史的面纱

覐(yáo或jué)公簋,揭开晋国早期历史的面纱

作者: 蹉跎笑我 | 来源:发表于2024-07-16 00:04 被阅读0次

    覐(yáo或jué)公簋

    周成王二十八年 2014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覐(yáo或jué)公簋原是香港私人收藏,现展于国博,虽非考古出土品,但形制和铭文都符合西周早期的规范,并没有真伪的异议。

    覐公簋口径18厘米,高12厘米,两耳之间宽21.6厘米。其形制为盆形直棱纹圈足簋。颈部装饰有涡纹、兽首,“立刀形”纹和顾首龙纹。腹部饰直棱纹,圈足饰变形夔龙纹。双耳为兽首半环耳,耳下有圆角长方形的小珥。

    覐公簋内底有4行22字铭文,释读如下:

    覐公作妻姚簋,遘gòu于王命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

    意思是:覐公为妻子姚氏作了这件簋,正值王命令唐伯去晋地做诸侯,这一年是王在位第二十八年。

    几点讨论:

    1、作器者覐(yáo或jué)公

    第一个字专家有不同释读,是作器者的名字,并不影响铭文的意思。铭文最后有一族徽,结合铭文特点,覐公可能为商遗族。

    2、妻姚

    一般认为“妻姚”即姚姓之妻,也有学者认为是“郪qī”字,为地名。

    3、遘gòu于

    是常见的表述方式,“遘gòu”是会、遇之意,“遘于”就是正值、正好碰上。

    4、王命唐伯侯于晋

    意思是“王命令唐伯去晋地做侯”。“侯于”是金文常见的表述方式,即被封者从原驻地迁到受封之地。例如克罍、克盉铭文中的“侯于燕”就是“被封到燕地去做侯”。

    这段铭文证明了史书记载的“改唐为晋”:晋侯燮父xièfǔ继承了其父唐叔虞的封号,为唐伯,在周成王的命令下从唐迁都到晋,并且爵位有了提升,从“伯”变成了“侯”。

    5、“唐”在何方?

    覐公簋证明了唐和晋并非一地,《史记∙晋世家》中说:“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描述的很含糊,因为晋侯墓地的发现,确知晋为曲村天马遗址,但唐在何方?尚无结论。

    目前有数个猜测:临汾的浮山桥北遗址、洪洞永凝堡遗址、临汾庞杜遗址、乡宁县鄂侯故垒,但都尚未能以考古发现证实。

    6、唯王廿又八祀

    意思是王在位的第二十八年。从簋的形制知道是西周早期的簋,那么这位王不是周成王就是周康王,目前主流认为是周成王。

    但是,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成王在位22年,康王在位25年,都没有在位28年之久,覐公簋的铭文挑战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7、最早的金文“晋”字

    有一个说法: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字是金文中最早的“晋”字。(“晋”字出现使用的较晚,甲骨文中有一个“晋”字,但含义不明。)若覐公簋是真品,那它记录了“改唐为晋”的历史,从此之后,晋国的君主才能称为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里的“晋”字,无疑是晚于覐公簋的。

    迄今金文中最早的“晋”字见于覐公簋,其含义为地名。

    覐(yáo或jué)公簋补证了文献的缺漏,揭开了晋国早期历史的面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覐(yáo或jué)公簋,揭开晋国早期历史的面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af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