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孩子握稳“方向盘”
【经典语句摘抄】
莫顿曾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倾听别人说话”,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涵义。在因恐惧而沉默的后面,我们的学生想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别人听到他们的声音。一个优秀教师甚至能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长此以往,学生总有一天能够坦诚而自信地开口说话。
倾听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宽容他者、关心他者、关注他者、尊重他者;意味着不要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充塞学生的沉默时刻,不要迫使他们说出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体贴入微地走进学生的世界,使他们将你看成诚心诚意地倾听他者真心话的人。
【阅读感悟】
将这段话读了一遍又一遍,逐渐对教室里那些沉默的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了。
以前,我尊崇学校的安排,担任五、六年级的小循环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费解,他们不敢发言,但总会在位置小声说话,总是让你抓狂,你开始讲课,下面细碎的声音不绝于耳,仔细去发现,却又不知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这是曾经困扰我的一个大难题。当时,我只知道朝外找原因,绝不会想到学生不举手说小话的根本原因还在老师的身上。
为了搞清学生到底为什么不举手却爱说小话的问题,我主动申请到一年级任教,希望在陪着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为孩子树立学习自信,培养热爱学习的学生。
在又一次送了一届毕业班后,我终于在20年秋学期如愿以偿,来到了一年级任教。我想,从一年级开始,我倒是要看看孩子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这样的问题的。
直到今年,直到今天,再次读到这两段话时,我才算是明白了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室里看上去沉默和阴郁的学生并不是因为“脑死亡”(作者称沉默的学生为“脑死亡”),而是因为充满了恐惧。
任教一、二年级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限制,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压制孩子们的天性,使得孩子们逐渐在课堂上变得沉默。不过虽然如此,在面对孩子们说话时,我是认真倾听并给出回应的,对于孩子的表达,我从来不去批评,而是充分尊重,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但我依然发现孩子在课堂上逐渐丧失热情。倒是下课时,也许是失去了言语约束、课堂常规的约束,孩子们会围住我,跟我聊天,说自己刚掌握的新知识。
我这才发现,课后的交流因为没有固定的话题目标,大家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而我主要采取“倾听”的方式,不评判,以表达听懂的内容或简单的表示好奇的神情望着他们,激发他们继续往下说的热情。就这样,我跟孩子最没有障碍的交流时间是课间,而不是课上。
怎么办呢?我想在课堂上也模拟课间访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不评判的点评方式,看是否能激发孩子上课不再做沉默的那一只。
最近的课堂上,我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评价方式,“听为主勤回应”,逐渐吸引了孩子们重回课堂的热情。现在,课上回答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家敢说话了。特别记得那是上完了《我不能失信》这课后,韩馨雅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做略读课文有点可惜了。我们上课时讨论得多好!”看着孩子由衷的神情,我忽然发现自己做到了课堂上的解放。孩子们不再害怕课上发言了,因为不管他们说什么,老师都不会批评他们。
就这样,我用一招唤回了孩子们课堂上的回归。我相信,随着我的改,孩子们一定能变回最初的样子。倾听,让孩子握稳话语“方向盘”,我深信不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