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从时间的长远来看,虽然虽不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但是中国老祖宗给全世界留下来的智慧却绝不亚于前两者。关于中国古典的很多发明和技术成就自不消说,单从商业理论上讲,2000多年前中国的一篇学术论文的见识就是非凡的,它系统论述了商业的特点和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的特点,这就是《史记.货殖列传》,其名称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做生意的故事”。
太史公开篇讲述了人喜欢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天性。他说,自舜帝和大禹的夏朝之后,人就开始喜欢好听的音乐和美色,喜欢美食,喜欢享受,喜欢炫耀,这种习惯已经很久了,无法改变它。因此,好的统治者就随国民去了,差一点(统治者)动之以利引导他们,再差一点的试图教化他们,更差的约束管理他们,最差的要和他们作对。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其争。
太史公的这段话,讲述了教育、管理再到商业普遍使用的一个原理。
以教育为例,最好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发挥特长和潜力,我们今天所说的像哈佛或者斯坦福给予学生的教育就是如此。差一点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励他们,比如说奖学金就是这个目的。在差一点的就是灌输式教育,所谓的教化,比如衡水中学那种教育方式就是如此。还有更差的就是天天看着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是给管住了,可是心没管住。当然,最差的教育方法就是和被教育者顶着干。家长(和老师)一旦开始和孩子顶牛了,这个教育就失败了。
同样的道理用在管理上,商业上也是如此。比如用在商业上,一个好的政府,只要开放商业就好,不要搞什么顶层设计,随下面的商人自己根据市场决定做什么,即所谓的“因之”。差一点的政府,会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这样的初衷虽好,但是,如果领导的想法和市场规律相违背了,就要走弯路。更差一点的领导是大会小会做报告,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三天两头去视察工作,即所谓的“教诲之”。当然,最差的就是“整齐之”,小到刁难商家,大到干涉企业运营。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差的,因为虽然刁难企业,但是还是让你做生意。最差劲的是自己也跳进来直接做生意,与民争利。为什么很多公司非常痛恨有行政特权的企业,就是因为后者在商业上处处与前者整理,即所谓的“与之争”。
国外内投资界给创业者在选择地点上的一个建议你是:不要去那些商业风起不浓的二线城市。那些地区的领导可能在一开始为了招商引资,给出一点小恩小惠,即所谓的“利道之”;等你真的去了,它就开始“教诲”你,然后“整齐”你,甚至让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做一件和你相同的事情来争利。所以中国现在的独角兽公司,几乎清一色来自一线城市和思想开放的二线城市。这就说明环境真的太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