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

作者: 天香后街 | 来源:发表于2019-12-15 19:38 被阅读0次

    《我与你》这本书真是看不懂,但我也佩服自己,竟然一字一句的看完了,而且还是一气呵成。为什么会坚持看完呢?一是有人推荐,讲是心理学方面的书,认识自我的书,而且是本好书(看懂的人讲的)。二是最近个人正在自我探索,自我认识,看能不能找到点线索和灵感。三是今年买了有三十多本纸质书,现在才看了四、五本,用这本晦涩难懂的书开个头,明年争取把剩下的纸质书看完。

    《我与你》是一本高度浓缩的书,需要慢慢品味,时间花少了,很难明白其中的深意。像我这样的方法就很不可取,所以我这次顶多算热身,为进一步阅读打基础。

    以下是这次快餐式阅读的笔记。
    《我与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自己与自己对话,按书中的说法是“我”“你”“它”的关系,虽然有借助身边事物,环境,人等来认识自己,但都是自我的对话,依托自己的各种关系,重点是为了认识自己。

    第二部分是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认识自己。不同的“你、我、它”是如何透过环境和社会认识自己,看待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部分在阐述信仰的过程中,辨析“你、我、它”。利用耶稣、佛陀、诸神、上帝引领着我们探索自我,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同时,和前面两部分相映衬,进行总结。

    第四部分,后记,对一些问题的解释,这部分还能看明白一点。看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理念就是我们自己真实认知,看人(物)即看己,言人(物)亦言己。

    但管受用,勿问来源。总之,人无需追问,只需感恩。

    《我与你》本质是人的思想可以抽象化,可以虚构出不存在的东西,这虚构的世界又可以分为可实现和不可实现。可实现部分又可以分为形象化实现和抽象化实现。不可实现部分也可以分为没有实现和实现不了。以上各种任可细分许多情况,人们在期间穿梭,人们将其不断繁衍,周而复始发展下去。

    以下为原文摘记
    第一部分:
    关系的世界有三重维度。
    其一:与自然共处。这层关系晦暗难明,也难为言语所尽。各种生物在我们周围活动,却不能上前靠近。我们想对它们以“你”相称,却为语言所限。
    其二:与人类共处。这层关系显而易见,也容易言说。我们称呼旁人为“你”,也被旁人以“你”相称。
    其三:与精神本质共处。这层关系虚无缥缈,但却启人觉悟;虽缄默无言,却能引出妙语。没人对我们以“你”相称,但我们却仿佛感受到了召唤。我们的回答也是图像化的,思考的,行动的:我们用基本词汇与本质交流,却不能张口说“你”。

    创造即是汲取,发明即是寻找,塑造即是发现。

    本质活在现在,对象活在过去。

    感受是用来“拥有”的,爱却能油然而生。感受活在人心中,而人却活在爱中。这不是比喻,而是事实:爱不会附着在“我”身上,从而让它把“你”视作内容和对象,爱存在于“你”和“我”之间。

    关系是相互的。

    有序的世界不等同于世界秩序。

    人类的双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
    他感知周围的存在,事物自不必提,人也被他当作事物;他感知周围发生的一切,过程自不必提,行动也被当成过程;事物由特征组成,过程由瞬间组成;事物进入空间网络,过程进入时间网络;事物和过程分别受其他的事物和过程局限,以其为尺,与其比较。有序的世界,也是分离的世界。这个世界相对可靠,它有着自己的密度和持续时间,它的结构一目了然,可供人一再攫取。人闭上眼,可以重复它的过程;睁开眼时,又能检查它的内容。你若愿意,它就在你的肌肤之侧,心灵之畔;它是你的对象,可根据你的喜恶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你感知它,把它视作你的“事实”;它任由你支配,却并未委身于你。你只可就“它”与他人取得一致,虽然它在每个人面前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却是你们共同的对象。只不过,你无法在它身上看到他人。离开了它,你就无法生存,它的可靠养活了你,可一旦你葬身于此,就被埋入虚无之中。

    “它”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相关。
    “你”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无关。
    单独的“你”,必然在关系过程后成为“它”。
    单独的“它”,可能在进入关系过程后成为“你”。

    人不能离“它”而生,但谁若仅拥有“它”,便也不再是人了。

    第二部分:
    个体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可能各有千秋,但它们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伴随着“它”的世界不断扩张。

    超越认知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第三个层次,则是纯粹的活动和不受主观影响的行动。

    规则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广场,情感则是千变万化的斗室。

    第一,人们必须与某个生活中心建立生动的相互关系;第二,人们相互之间也必须建立生动的相互关系。后者脱胎于前者,但仅有前者也构不成后者。生动的相互关系需要情感的存在,却并非源自情感。集体建立在生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但它的建筑师却是有效的生活中心。

    人类的公共生活就像其个体一样,离不开“它”的世界;而“你”的现在却在“它”的世界上空飘荡,就像精神掠过水面。人类的功利意志和权力意志只要与人类的关系意志相互结合,就能为其所承受,表现得自然得当。

    因果关系不会压制享有自由的人。

    从对不自由的信仰中解脱出来,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和命运紧密相连,专断和灾难也密不可分。

    我说他相信什么,其实是在说他遇到了什么。

    他(专断的人)不断干涉命运,但他的目的却是“听天由命”。他会对你说,为什么不给命运推波助澜,为什么不用既有的手段实现目的呢?他就是这样质疑自由之人,而且也只能这样做。可自由之人却并无目的,所以也无手段可用,他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通过他的决定,一步步接近命运。

    “我-你”中的“我”与“我-它”中的“我”不同。
    “我-它”中的“我”是孤体,它的自我意识是(感知和使用的)主体。
    “我-你”中的“我”是个体,它的自我意识是(没有相关所有格的)主体性。
    孤体与其他孤体脱离。
    个体与其他个体产生关系。
    前者是自然分离的化身,后者是自然联合的化身。
    分离的目的是感知和利用,而感知和利用的目的则是“生活”,也即在活够一生后死去。
    联系的目的是自己的本质,也即与“你”的接触。每与一个“你”接触,我们都能感受到永恒生命的气息。

    世上不存在两类人,人性却存在两极。

    没有人是纯粹的个体,也没有人是纯粹的孤体;没有人完全现实,也没有人完全脱离现实。每个人都生活在双重的“我”之中。但有些人受个体支配,故可称其为个体;有些人受孤体支配,故可称其为孤体。真正的历史,就在这两者之间展开。

    第三部分
    延长的关系线在永恒的“你”中交汇。

    我们应该研究和关心的不是彼岸,而是此岸,不是恩赐,而是意志。

    人生路上的一切都是决定,它们有的是共同的决定,有的是有所预知的决定,有的则是隐秘的决定。内心最深处的决定也是最隐秘、最重要的决定。

    人若能在沉睡之中无梦而息,那便是自我,那便是不朽、安全和宇宙的本质。

    佛陀说:“朋友,我这苦行僧人的血肉之躯里住着整个世界,世界在此存灭,灭亡世界的道路也存于此间。”

    世界的存灭既不在“我”心中,也不在“我”之外。

    世上每一层真实关系都必须在现在和潜伏之间反复交替,每一个单独的“你”都必须变为“它”,才能重新破茧成蝶,振翅腾飞。但在纯粹的关系之中,潜伏只是现在的休息,“你”永远出现在其间。本质决定了永恒的“你”一贯如此,唯有我们的本质迫使我们将其拉入“它”的世界和“它”的言语之中。

    关系的世界有三重维度。
    其一:与自然共处。这层关系难为言语所尽。
    其二:与人类共处。这层关系容易言说。
    其三:与精神本质共处。这层关系缄默无言,却能引出妙语。

    与自然共处时,我们可以获得“物理”世界,也即密度世界;与人类共处时,我们可以获得“心理”世界,也即感官世界;与精神本质共处时,我们可以获得“思维”世界,也即通用世界。现在,虽然我们赋予了它们耀眼的名称——苍穹、大爱、理性,它们依然失去了透明性和意义,沦为了使用的对象,变得晦暗不明。

    形象渴求的沉默、人类爱恋的话语和众生启迪的寂静,三者皆是通往“你”之现在的入口。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与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相似:真实的话语,只能得到真实的回答。只不过在上帝的回答中,一切乃至宇宙皆可作为语言。

    它可被感受,却不可被感知;它不可被感知,却可被践行。

    要让时间经久不衰,就必须把人升华为“你”,让纯粹的关系得以实现,让神圣的基本词汇得以在所有人口中说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dl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