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作者:李笑来
大部分是原文,理解后面的文字是我自己的理解
2007年夏天我即将离开新东方的时候,最后一期班结束离开的时候,一位姑娘走上前来递给我一张名片,说:“我有个朋友,想跟您见一面,不知道行不行。。。”
我随口说:“反正也闲下来了,应该有时间。”于是把名片揣起来就走了。
隔了几天,想起来这事儿,翻出那张名片,给名片上的人打了个电话——应他本人要求,我隐去真名,用“庄佚”替代他的名字好了——庄轶的title是某知名创投创始人合伙人。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接触过创投圈,所以只是觉得好像在哪里听到过这家知名创投,但连创投具体是什么东西,当时都毫无概念。
大家可能不知道,新东方老师在离开新东方之前,基本上都是“土豹子”——因为那里其实是个相当封闭的环境,有新东方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新东方老师自身心态的原因:反正自觉赚得挺多,不愁生活,于是就很容易进入“对外界漠不关心”的状态。。。
理解: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吧,对于现状比较满意的时候,会忽略外界的变化。
想必经历过类似封闭环境的人都会有所体会。
在里面的时候,非常舒服。但是一旦不得不跳出来,面对更加激烈的环境时候,就会很不适应。
当初要是早一点做准备就好了。
这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有过的感慨,在这一点上大部分都相同。
只不过有些人只是想想,然后继续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知道外界逼迫他去做出改变。
但是有一部分人则会主动跳出来,去总结经验,面对挑战。
这部分人不会仅仅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在变化,你的舒适区也在变化,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变,那么你就只能被动去适应。
理解:在舒适区呆久了,停止了成长,停止了接受外界的变化,注定跟不上世界的变化,会被淘汰。
原来,庄轶被邀请去斯坦福读个MBA,但他不好意思直接去,虽然对方说你要来就可以了,但他觉得该考的考试都要考一下,否则“不厚道”。想快速搞定TOEFL/GMAT,但自己的时间表又太乱,没办法去上课。。。于是他的助理就报了两个班,每个老师的课都听上至少一节,而后选了个他自己信得过的,“递了张名片”。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我也不觉得是什么事儿,我用最短的时间把两个考试的体系讲了一遍,把最重要的点迅速过了一遍。而后,我们每周见上那么一两次,聊聊具体细节。这个过程中,我才满满反应过来,这个人是国内创投圈的一个传奇人物,并且很奇怪的是,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他的资料少之又少。
不过,我一向的习惯是不去打探别人的事情,也就从来没有细问过。那两三个月里,庄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飞来飞去的人,动不动一天睡眠时间只有三五个小时的人,竟然可以在机场完成作业而后专门腾出时间来找我过一遍。。。我喜欢一切做事足够狠的人,他显然就是这样的人。
理解:厉害的人做事情够狠,没有借口,想做的事情会想尽办法做到。
庄轶出发去旧金山之前的一次见面,他说:“也没啥事儿,你给我讲了这么多,我也给你讲一次罢,讲讲创业的方法罢。”——大意如此,原话真的已经模糊了;因为对我来说,那毕竟是“上辈子”之前的事儿了。。。
他个子很高,站在那里,写慢整个白板,擦掉,再写,又写满,再来。。。讲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基本上是我在新东方讲一整节可的时间。
可当时庄轶所讲的很多细节,我现在去完全记忆模糊。。。
两年很快过去,庄轶从斯坦福回来时候,我并没有太多具体的变化。他走之前,我和我前新东方同事熊莹搞了一个出国留学咨询公司,他回来的时候,我们还在做那个留学咨询公司,但其实没什么增长,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反正也确实挣钱,但是那种在我今天眼里完全不是“创业”,而仅仅是“生意而已”的东西。。。
2013年下半年,我自己开始从事天使投资,一路磕磕碰碰。。。到了2014年年初,我去了趟硅谷。飞机上,我突然想起来几年前的某个下午庄轶在苏州街大河庄院的一间屋子里站在白板前给我讲事儿的样子。。。
那一瞬间的感觉,完全是“噩梦惊醒”的感受!
我尝试了若干次,依然无法清楚地回忆出当时他给我讲述的内容,只记得确实有那么一回事儿,然后,有大概的印象,可是细节却完全模糊——跟大梦初醒无法追回梦中细节一样:当时庄轶所讲的一切,我其实根本就一点儿没听进去。。。
很多读者看了我的文章都会说:写得太好了,说得太对了。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再去回想一下读过了什么,估计也和我的上述反应一样:其实并没有真的听进去。
阅读时的快感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看懂了文章的内容,生活就会自动变得不一样。
但那只是幻觉,如果你回想不出自己当初到底读到了什么,其实这些文字对你的意义并不大。
最终你只会在走过弯路之后才会想起,原来自己曾经读到过类似的提醒。
理解:道理都懂,就差实践,只有在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时,才会回想起来。可能知道只是放进了某个知识储备库,还没有和大脑缝合在一起,需要经历事情才能缝合。
虽然当时坐在那里,只觉得他是某知名创投创始合伙人,他讲的一定是比我所想更为深刻的东西。。。
用现在时髦的词来说,就是“不明觉厉”,实际上更应该是“定觉历但不命”。
虽然这期间我们每年都要至少见面闲聊一次(这方面我倒是有个很自然的习惯,会主动联系那些若是不联系就可能断了联系的朋友);虽然这期间还通过他认识了朱敏先生。。。这一切的交往,并没有把我从“毫无知觉”中拉出来,我还是在按照原来的思路行事,对于创业这事儿全无感悟。
阻碍我的究竟是什么?
这种经历,我还真的不是第一次。在《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里,我写过另外一段经历,标题也是《我当初是怎样错过一辈子的》,感兴趣的可以去知笔墨上找来看看。
在一次次与创业者的沟通中,我终于反应过来,我当初的情况,跟现在我遇到的创业者们是一样的,他们现在在我面前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当初我在庄轶面前的反应: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得事儿,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罢。。。
理解:这些年的生活中,也遇见了一些高手,给到了一些忠告,但因为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有重视,也想不起是哪些人了。只有自己经历了,才慢慢悟到,并且联系起来。
有的时候,我们错过只是因为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没有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只是为了逃避困难而试着说服自己,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
就像我时常说: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但是大部分人只是矍铄说的有道理,真正去践行的人估计还是少数人。
因为他们还是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而从来没有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过问题。你也许并不需要当老师,但是当你能够站在这个视角去考虑问题时,你会学得更好。
理解: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多切换维度看问题,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就像创业者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创业者,如果你能真正听进去投资者的话,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你的事业想必肯定会有更多的帮助。
等我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好像有一股很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我开始渐渐能够清楚地回忆出当时庄轶给我讲的究竟都是什么了:基本上就是现在我经常给别人讲的那些观念:怎样在改变行业的过程中找到巨大价值,怎样才能锁定最长的赛道,怎样才能迅速增长。。。甚至开始有点分不清楚这些是我挣扎这学来的,还是许多年前庄轶“种了一颗种子”最终竟然生根发芽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哦我运气好,不仅运气好,还格外地好,所以竟然从另外一个路径一路走到现在。若是运气一般。我完全有可能现在还在过着许多年前的日子——若是如此,我完全不会有现在的惊恐、后怕和对好运的珍惜。
若是我运气不足够好,没有走到现在这个境地,我完全不会对这件事感到入戏震惊:仅仅“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细想想,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有些观念,你觉得跟自己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但反过来,若是你觉得与自己无关,那么一定不会起作用。。。
理解:听了笑来老师的经历错过的不仅仅是七年时间,还差一点错过,有可能永远也找不回来的。其实错过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他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当初听到的那些有关,损失太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