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矛盾而不自知的亚里士多德

矛盾而不自知的亚里士多德

作者: 如一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16:31 被阅读26次
亚里士多德怀疑中

终于要想写亚里士多德了。作为三大哲学家,自然要浓墨重彩的写。但刚才写题目时,却神不知鬼不觉的打成“苏格拉底”。写了一句正文,才意识到题目写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内涵太丰富了吧,可能觉得亚里士多德比较贫乏吧?这是大不敬的想法,也许我还停留在前两位哲学家的深邃与美妙中——解读哲学思想的文字,怎么陷入到心理学的臆想中了?

书归正传,亚里士多德自然有其价值,他认为不存在什么理型,真正有价值的是现实事物。听得出来,他这是跟自己的老师柏拉图对话。他承认理性,正是理性能把一类事物的根本特征提炼出来,这就是事物的“形式”。同时,事物之为事物还离不开“质料”,也就是构成事物的材料。比如一张木质桌子,其质料就是木头,其形式是“被支撑起来的一个平面”等内涵。

那“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型”是什么关系?

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因为都是指事物的本质特点。只是二者的来源不一样,一个出自人内在的先在观念,一个出自对现有事物特征后天的归纳总结。

为了进一步站在某一角度理解这两个概念,不妨游戏的理解一下:理型和形式谁先有?二者之间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以表达其内涵?

阅读者对此很感兴趣,展开了剧烈的辩论。

根据各自的定义,肯定是先有理型,因为事物是对理型的模仿,而形式则是对具体事物特征的提炼。在逻辑上,理型必然在先。

另一方面,提炼之为提炼,只能是就有限的同类事物进行归纳提炼,而不能穷尽所有;同时,归纳之为归纳,只是针对同类部分事物的归纳而不是全部,如此说来,形式必然小于理型,因为理型是事物最完美的特征的集合。也就是说,站在方法本身的角度,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全部的本质特征。但在理论推演上,归纳毕竟是抽象,这就可能抽象出事物的全部特征。所以理型≮形式。

我们继续游戏,挑一挑亚里士多德论述的毛病。他认为老师柏拉图的理型论“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

也就是说一类事物除了有事物本身外,还有理型,这就增加了事物的数目。

这种说法击中了柏拉图的问题吗?

没有。柏拉图认为理型是一些概念,既不在自然界中,也不是实物,甚至不是具象,又怎么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理型和事物是相同的类属吗?能在一起计算数目吗?

说到此,我们可以追问亚里士多德一句:“你真的理解老师的理型吗?”

还是不调侃亚里士多德了,我们继续。

读哲学书总是一不小心就糊涂,看这句话:

“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换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个杯子的形式不但说明了杯子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这是什么意思呢?杯子就是杯子,就是“盛装液体的器皿”,哪还有什么潜能?又何说极限?形式之于事物,就是事物之刚刚好的状态,是物之在其自己,怎么能说潜能或者极限?

那书中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能否改变一下,借以揣测其意:一件事物的形式,是其质料的潜能,也是这个质料的极限。

这样是否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质料?

能否再返回到“一个杯子的形式不但说明了杯子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真的说不通吗?杯子的形式难道不是杯子的潜能吗,即其可以发挥的价值,潜台词是你不把它当杯子的时候,其杯子的功能特征就是潜在的;这个杯子也只能成为杯子,但你说杯子可以变成武器,击打侵犯我的罪犯,但此刻已经不能称为“杯子”,而是使用杯子的材质,那手中的物体就变成“武器”。

词语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中是滑转的,要想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就要在整句话表意的基础上把握核心词语的内涵。

“鸡蛋有变成一只鸡的潜能,这不表示每个鸡蛋一定变成一只鸡,还可能变成煎蛋。”

那“成为一只鸡”和“变成煎蛋”哪个是鸡蛋的形式?

可以说都是。

但鸡蛋之为鸡蛋,其本质有被煎的内在特征吗?

如果没有,怎么能说“变成煎蛋”是其形式呢?

如果有,那鸡蛋的“形式”是否可以无限丰富呢?比如砸向坏人的武器?比如花卉的肥料?比如蛋壳工艺品?……

那“成为一只鸡”和“变成煎蛋”哪个是“鸡蛋”的形式呢?

其实面向这两个特点,已经是不同的“鸡蛋”了,一个是动物变态中的“卵”,一个是成为菜肴的质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成为一只鸡”和“成为煎蛋”的不同的“鸡蛋”的形式(本质特征)。否则,我们的思维中是事先预设了“鸡蛋”内涵之固定性,而忽略了其变成什么之前的已经先被置换了内涵(形式)。

顺此再想,亚里士多德在对事物进行形式提炼前,已经在内心设定了其内涵,即首先预设作为“卵”的鸡蛋,然后研究其“形式”。我们是通过上一段的逆推而猜测到亚里士多德的此心。由是观之,亚里士多德在“潜意识”中先接过老师的“理型论”,然后展开自己的“形式说”。

亚里士多德也研究事物之为事物的产生原因,柏拉图认为事物由理型而来,亚里士多德则分析了事物产生的几个原因,其一是质料因,也就是事物之为事物总得需要材料吧,这个“因”是来源和基础的意思;其二是动力因,也就是这个材料被加工,得有这个因加工而产生的动力,否则质料在哪里不会成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其三是形式因,也就是成就一个某种样式的事物的特点,这是加工的方向;其四,这个事物在前面三种原因下已经做成了,那这个事物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就是世界之为世界的意义基础,也就是每一事物的存在都在自己存在的同时,也为其它事物的存在提供方便,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目的因”,也就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前面说的这些“目的”。

这是一个科学家式的人物在分析事物之为事物的特点,也就是条分缕析的理性的分析事物。我们一般人想不了这么细致,只会含混的理解。不过我作为一般人,还是想把他这四个原因归纳一下,也就是归纳为前面说到的“形式因”和“质料因”。质料因不用多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得有必要材料。形式因可以涵盖“目的因”和“动力因”,因为形式因中可以包含着事物之内在特点和目的,动力因是形成的外在过程,不是内在的学理性原因,所以可以在理解上忽略。这样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容易记住,不过,哲学其实不需要记忆,只是思考和理解。

这个地方不能轻轻滑过,亚里士多德在分析“目的因”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地方比较奇怪,这似乎不是他看待事物的方式,他注重现实世界中鲜活的事物,而不像他的老师只重视思想深处的理型。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事物的特点,其实是从实在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可是,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讲“目的因”的时候,却先确定了事物的内在特征,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是先定的了,各位看官,这个学生是不是又回到他老师柏拉图的逻辑里!

人的宿命是很难超越的,这种原生家庭式的烙印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即使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全新的我时,其实先前的底色,在不知觉间泛着银光。

亚里士多德一直在研究纷繁复杂的现象界事物,如何在杂乱中清理出思路?亚里士多德想到了分类:禽兽和人类归为动物,动物和植物汇成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世界万物。这种分类把杂乱的世界类别化,也就清晰了很多。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人的特殊性,与动物相比,人赋有理性,人站在生物的层级之上,是自然界中最完全的生命。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主宰的,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因,上帝站在自然界的最高层。

有了这样的分类,就可以进行三段论的逻辑推理了,这个大家比较清楚,不再赘述。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研究了人,认为人有三类灵魂,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可生长、可运动、能思考。这也就把人与动物分开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不是很严谨,前面还说人与禽兽组成动物,这会儿又说人不同于动物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站在今天的认识上,有很多错误,但其开创性的分类思想依然价值巨大。

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虽然人具备三种灵魂,但有些人还是偏于植物的生活,即只过着享乐的生活;有些人则只强调个人的自由;有些人则是思想家和哲学家,过着理智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想过幸福和满足的生活,必须兼具三种生活,并能合理的搭配,也就是达致黄金中庸:平衡、节制。

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人要参与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一个不能过公共生活的人或者自给自足无需过公共生活的人都不是社会的成员,这意味着他要么是一头野兽,要么是一个神。”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人若不生活在社会中,就不是真正的人。家庭与社区满足人们对食物、温暖、婚姻和生育的基本需要,而人类之为人类的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体现。

亚里士多德描述了三种社会制度,都可以成为良好的社会制度,一种是君主制,但要防止君主的专制;一种是贵族政治,但要防止寡头政治;一种是民主制,但要防止暴民政治。

说到最后,亚里士多德虽然与老师的观点有分歧,但摆脱不了老师思想的痕迹,虽然他“大义凛然”的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实际上有些内容无法逃开老师的思想,这是他的宿命。不过,换个角度说,这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的宿命,更是伟大思想间的关联,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但背后只是一个事物,又怎么能风马牛不相及呢?

(201812《苏菲的世界》阅读笔记之四)

相关文章

  • 矛盾而不自知的亚里士多德

    终于要想写亚里士多德了。作为三大哲学家,自然要浓墨重彩的写。但刚才写题目时,却神不知鬼不觉的打成“苏格拉底”。写了...

  • 矛盾,而不自知

    社交软件泛滥的年代,人们活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人和人之间信任感薄弱,只能将心里的郁闷,犹豫,述说与陌生人听。...

  • 一句话体学观:你能接纳自己的对立与矛盾吗?

    对立而不矛盾,矛盾而不斗争。 斗争不能和平,和平而不冲突。 人际太极关系体学观:从太极体的两仪关系说,我们应该接受...

  • 矛盾,不矛盾。

    有人说:如果要给美好的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如果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 或许是,但我的人...

  • 文学天才与邻家女孩--作家慈琪印象

    据男作家们说,女性美的极境乃在于,其美而不自知。在我看来,更难的是,自知其美而不倚其美。前者或许美得自然,后者则是...

  • 2019-01-21

    不害怕天灾,最害怕人祸。蠢而不自知的人最可怕。

  • 自知而自制

    不要被痛苦遮住了梦想的声音,不要因为路途曲折而忘记了终点。可以看风景,可以放轻松,但仅限于能力之内,自知而自制,轻...

  • 三十而自知

    每年一篇年度总结,这是第6年!欢迎来到2020年!这个开场好似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里面的台词,对于重...

  • 美而自知

    强者的怯弱让人心疼,却也令我敬佩。 美且自知的人不免升出油腻,美而不自知的人对世界有胆怯,也更有奋进之心。 不自知...

  • 美而自知

    47岁的霍美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瘦,其次是性格。 披肩直发,浅色体恤,淡蓝色牛仔裤搭配最时兴的平底鞋,从背影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矛盾而不自知的亚里士多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ii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