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对Omicron怎么看、怎么办的争议差不多一年了,专家像神仙打架,甚至是同一个人前后说法也不一致,老百姓听得云里雾里,莫衷一是。最近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终于一锤定音。
11月11日之后,认识淡化、程序简化和应急处置的便利化的措施出台,在经过短暂的犹疑、彷徨、观望后,12月份伊始,各地出台的“优化”措施接二连三,应接不暇。总体而言,越来越宽松了。
应对措施是宽松了,但作为Omicron及其在今后的变种的直接或间接的具体对象的我们普罗大众一方面欢呼雀跃,另一方面却把心收紧了。年龄上一老一小的两头,自然是许多中生代的牵挂,担心他们在走街串巷的自由行走中一个疏忽大意就中招,至于他们自己也可能在满大街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的摩肩擦踵的邂逅下随不经意地被传导。
对俺而言,费思量的一个问题是,这核检还做不做以及如何做。
俺单位比较特殊,迄今为止“手势”还没有根本性调整,这就意味着核检还得做,一周之内至少得做两次。
继续做HS,从便利性看倒不存在问题。眼下申城检测点的布设和以前差不多,没有减少。就我居住小区而言,附近200米范围内,就仍然是4个检测点,其中一个是24小时服务。距离最近的55米,最远的165米。
走过路过,看到小区外面的那个检测点,排队的大约20人。走进小区后,在里面检测点看到只有4个人在排队。总体上,是比较空闲的,与平时相比没有什么两样。
之所以费思量,不是便利性问题,而是有顾虑。
从3月中旬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九个月,连头带尾,跨越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基本上是2、3天做一次,个别时段频率高一点。在这大半年中,哪怕是11月3-11日之间曾经有连续六天的捅鼻子+捅喉咙,也没有什么顾虑,不担心自己会感染或与他人混管后发生异常,就像是例行公事一般,走一个程序而已。
现在面临着新情况,也就带来了新问题。眼下,MJ可以居家了,没有症状的乃至有症状却比较比较轻微的也可以居家;跨地区人员流动坐车不查了,落地也不管不问了......这些人能够保证做到自律吗?申城人口密度大,哪怕是在郊区,也是人头攒动,能够做到每个人在任何时刻都一丝不苟吗?换言之,过去的“防火墙”不存在了,责任更多地让渡给每一个市民。
你不测了,尤其是很多场合或对象不查了,或者查的没有那么频繁了、严格了,许多人可能就不做或少做核检了,甚至有些人即使感觉不舒服了也可能不去核检,更不用说去医院检查了。那些在“新政”实施后依然保持较高频率继续做的,要么是所谓的重点人员或进出重点场所的人员,要么是单位出于自保有要求,要么是去看病或去医院检查,要么就是高度怀疑自己有问题了。如果怀疑自己有问题的人一多,混管出现异常的概率可能就提高了。
其实,在全国每天新增数字数以万计的背景下(这几天的数据只能参考,当不得真了),假设不是两三天做一次乃至一天一次或者十天半个月一次乃至不做,而是每隔三五天做一次,并以此为基础适当查验,也不会带来多少困扰。
在我看来,“一收就死”抑或“一放就乱”的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可取,以前在许多领域都留下了教训,希望在这个方面不要重蹈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