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周的内容在我看来,就是一脉相承,讲述了同一个内容,只不过一个是理论,一个是践行方法,所以我将两周的内容放在一起讲。
一、什么是元认知
- metacognition: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thougt processes.
- 元认知能力: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这一句英文和翻译是我从李笑来老师的文章里抄来的,但具体的意思一开始我并不了解,直到我读了《元认知》中文译本的第一部分,之后又思考了有一两天时间,才自认为是想明白了“元认知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才敢写下这些理解,以供大家参考。
不过,我并不是说我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甚至都可能是错的,但只要不断思考,就能不断接近正确。
想要理解元认知,首先要理解大脑运行的基本——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是一个循环回路,研究者认为反馈回路在四个不同的阶段运转,科普作家托马斯 · 戈茨(Thomas Goetz)将四个阶段定义为:
- 事实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信息可以来自于自身,也可以来自于他人。
- 联系阶段
将收集来的信息赋予意义,将信息转化为与个体的需求相关的数据,方便下一阶段进行处理。
- 结果阶段
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例如,刚刚收集了同事之间的互动,并且已经赋予了意义,因为这些都与同事的情绪有关,那么加工之后会得到一个结果,通过感知情绪来改善互动方式,指导下一步的行动。
- 行动阶段
根据结果行动,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因为有了结果作为支撑,所以你开始行动,开始改善自己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使自己融入这个圈子里。然后,行动会带来新的信息,再次被大脑收集,进入循环当中。
反馈回路就是这样的循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刻也不停歇,不断运转下去。
但是,元认知和这个有什么关系?
元认知是一种手段,可以让人跳出当前所在情境的反馈回路中,重新审视这个反馈回路,甚至是进入一个新的反馈回路,将当前反馈回路当作是一个信息(数据)来处理。
举个例子,我今天的工作没有做好,引来了上司发火,于是我认为上司发火与我有关,是我做的不好引发了上司发火,因而得出结果:我这个人很失败。接着按照这个结果行动,我又做了一些糟糕的事,引得同事也不开心了,这又证明了我的结果,于是我更加认同“我很失败”这个结果。
这个反馈回路就是一个典型的消极思维,因为一件事而否定自己,接着因为否定自己而把事做糟了,这样一直循环下去,直至自己真的失败。
但是我的元认知能力开启后,我就可以在这个反馈回路运转后,主动跳出这个反馈回路,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自己现在的消极思维,进而做出改变。
这里有一个问题,你发现了吗?那就是消极思维的发现。我不认为一个人天生就知道这种反馈回路是一种消极思维,发现这是消极思维,
必然是因为对比的结果。
这就好比说, 一个水果是不是坏的,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比出来的,你把当前手中的水果和你知道的好的水果做对比,才会知道自己手中的是不是坏的。
因此,思维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思维偏差必然要在对比之后才能被自己发现,在《元认知》这本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思维偏差,可以去看看。
二、如何锻炼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甚至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力,我们平常所说的反思,其实也是元认知能力的一种运用。
而且,元认知能力的习得并不需要天赋异禀,任何人都可以习得,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是男是女。同时,元认知的习得也是有着方法的,李笑来老师也在文章中介绍了,在下面的文章里我将会把李笑来老师教给我的三个方法一一教给你。
李笑来老师将元认知能力比喻成大脑的肌肉,和身上的肌肉一样,属于“用进废退”的,但我相信,一旦你获得了这种能力,只会不断“用进”,不会“废退”的。
方法一:冥想
具体方法如下:
找个计时器,定时15分钟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长);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起初不一定要用不习惯的”正确姿势“,但最好”挺直脊背“);
闭眼(有人即便睁眼也能做到);
缓慢均匀地呼吸(不一定要刻意控制);
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别在乎自己走神了,发现自己走神就再回来);
刚开始还挺不容易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走神,等你发现的时候,早已经想了半天的别的事儿去了……但,这也恰恰是刻意训练的重点: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点——在当前的训练中,就是你的呼吸。
我冥想也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中间还断过好几次,但最后都还是回到了冥想的路上,继续下去,我基于自身的经历可以说说我的一点体会。
一开始没有感觉很正常,持续冥想就好了,只要冥想了一个月,感觉肯定会有的,之后你就会感觉喜欢上冥想了;也有可能,你会像我一样,做了几天之后,就因为其他事或者懒而忘记了,但是没有关系,不需要强迫自己天天做,只要记得就去做,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因为太大的压力会让人不由自主想要放弃。
持续做下去,每次冥想时都告诉自己,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就好了。
方法二:兴趣
说实话,在看完李笑来老师的文章后,我发现我改变了对兴趣的认知。
以前我认为兴趣是“自己喜欢做的一件事”,现在我认为兴趣是“自己愿意花时间不断精进的一件事”。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是否顺利?
不顺利才是正常的,因为不断精进的过程就是不断刻意练习的过程,而刻意练习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你看过《刻意练习》这本书,你就会知道,这需要你在练习期间,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所练习的技能上,做到哪怕一丁点的进步。
虽然有难度,但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培养好一个兴趣,不仅可以练习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还可以为自己增加一个特长。
另外,再插一句,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兴趣,一定是因为这样一个正反馈回路。
感兴趣→刻意练习→取得进步→被人夸赞→有成就感→兴趣加深→刻意练习→取得进步→被人夸赞→有成就感→兴趣加深→
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正反馈回路,只要完成了第一次,之后的循环就会自动进行下去。
方法三:反思
每天花上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又缘何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琢磨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思也不是一天就能结束的,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偏偏人的大脑总是不容易记住事,所以,我们需要将每一次的反思都记录下来,方便下一次查看。
这样,哪怕每次都是只有一丁点的进步,长时间的积累后,也会成为巨大的进步,聚沙成塔,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刚开始的时候,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是不容易的,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无论是冥想还是反思,都是如此,但请相信我,时间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