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时刻:
我们觉得正确的道理,在认为他人有需要时,总会不遗余力去输出,以期得到认同,并应用到实践中,以验证我们的正确。
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可能会这么沟通:再试一下,妈妈相信你能行。上次那么难的事,你都完成得很好,这次肯定也可以。来,妈妈陪你,我们再试试吧。
一、
假大空。正确的废话能少则少,能无最好。
相信,口头说说就能提升对方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吗?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呀,但做不到嘛。
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都属空洞的说教。
说教会招致对抗和更大的畏难,因为你没有进入孩子的世界,没有感受到他此刻面临的难题,站在外围吆喝,只会破坏关系,让孩子对我们更抵触。
二、
道理很好,但不实用。
娃现在需要具体的指令,明确的建议,第一步怎么做,接下来怎么做,最后怎么做,能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这是在拆解目标,即降低难度,用实际行动来化解情绪。陷入恐惧的情绪里,事情没有任何推进。当焦点集聚在行动上时,当下的力量就起来了,情绪会相应减少。
三、
直接给出示范,你先做到了,再来跟别人说,比较有说服力。
生命能影响生命,但绝不会为他人而改变,更不愿意因为你说的道理而改变。
上例中,如果我们总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突破畏难,超越自己,那么孩子浸泡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解决难题的思路他会借用,我们突破难关的逻辑他会模仿,总之,他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你就是这么做的,他是这么学的。
深度共情,实用的建议,或者,做给他看。
有需求才输出,否则,闭嘴、止语,是我们要修的重要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