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心思常常在妈妈身上,而且,能毫不费力地读懂妈妈的喜怒哀乐。
客体关系心理学讲到,即便是婴儿,也能对养育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保持极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透过抚养者的表情、声音、肢体动作,来感知养育者的内在状态。稍大一些的孩子,对于养育者,特别是母亲的情绪格外敏感,也格外在乎。
以下,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和真情告白:
“我在儿子小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以为孩子就是孩子,不会懂那么多,也不会那么敏感,我心里想什么,他怎么能知道?只要我不表露出来,他怎么会知道我不开心?
那时候,我虽然很爱孩子,也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但常常是人在心不在。和孩子共处时,我静不下心,好像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操心,实际上,不过是杂念乱飞、妄念丛生。
我常在陪儿子玩时走神——小孩子极其敏锐——他会捧着我的脸说:‘妈妈,你看着我,你要看着我。’我应付他:‘宝贝,妈妈一直看着你呢!’儿子却坚持说:‘妈妈,你没有看我。’
孩子说得对,虽然我的目光在他身上,但我的心已被无数杂念、妄念蒙蔽。他玩他的,我想我的,他因为我的走神而玩不到心上,我因为思绪乱飘,一分钟都没有享受看着宝贝儿子玩耍的那种幸福和满足。
这是我在儿子长大后最最后悔的事,我错过了许多这样的时光,这是无法弥补的错过,以至于每次梦到,我都会甜蜜好久,又伤感好久。
现在,我儿子已经是21岁的大小伙子了。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回看过去,我才发现,原来,我和孩子之间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就是我们之间的互相陪伴,我曾经以为无比重要的那些事,都不能和这种陪伴的感觉相提并论。在他离家出国上大学之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共度的欢乐时光才是最无价的,那是能够滋养我们灵魂的宝贵经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儿子上幼儿园时,我不会在他吃早饭时没命地催催催,而是带着欣赏、耐着性子,看他拿着小勺往嘴里送饭的笨拙样子,心里美滋滋地想:‘这个小家伙,怎么会这么可爱!’然后,在他沾满饭粒的小脸上冷不丁地亲一口。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儿子上寄宿小学只有每周末才能回家时,我不会在周末不停地要求他写作业做习题、听英语背课文,而是陪他吃饭,陪他看电影,陪他看动画书,听他讲学校的趣事,晚上临睡前搂着他讲故事。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儿子上初中进入青春期叛逆时,我会立场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在他和老师过不去、和世界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时,做他最坚定的同盟和最温柔的港湾,我会悄悄告诉他:‘宝贝儿子,妈妈一直在陪着你。你在寻找自己,别着急。’
如果我知道,他那么快就会长大,我会在能够陪伴他的时候,更加用心;在他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多多地给予。我会欣赏他的存在本身,不挑剔、不抱怨,好好享受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很多妈妈可能会说,我没有不珍惜,我整天都陪着孩子,送他/她上下学,陪他/她上兴趣班,陪他/她写作业,陪他/她吃饭……为了陪孩子,我都没有自己的人生了,还要怎么陪啊?!
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待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却没意识到: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你一直在唠叨孩子;陪孩子写作业时,你一直刷手机;和孩子一起吃饭时,你心不在焉——对孩子的感受毫无体察、对孩子说的话毫无反应。
这样的举动并不是真正的陪伴,只能说是无效的低质量的陪伴,根本不会滋养父母和孩子,也不会让双方感受到爱意的流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3~11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孩子需要积极的、正面的回应,如果感觉到父母敷衍了事,或心烦意乱,孩子就不会和父母建立感情的连接,也不会感受到被爱、被关注。
只有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地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样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