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的阿尔巴尼亚之行如同一个早产儿,还没到日子就唐突的来到了,幸好昨晚在黑山青旅下载离线地图,否则真有点无所适从。 对于阿尔巴尼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就”感,“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当年我们熟悉的外国朋友,除了唇牙相依的“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和“同志加兄弟”之外,那就“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了。金日成、胡志明和恩维尔·霍查是少年时代最为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谁会知道其实就是花巨资买来的“酒肉朋友”,但吃瓜群众什么时候也无法知道冒号们是怎么想的,一句“我们进联合国是亚洲拉的‘朋友’们給抬进去的,”诠释了所有对外援助的动机。俗话说“吃人的嘴软, 拿人的手短”,你花钱我办事,办完事两清,所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之说只是一种yy而己。


民间了解阿尔巴尼亚,电影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渠道,那个年代神州大地舞台和银幕上除了八个“样板戏”,就是“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和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打击侵略者》、《奇袭》、《英雄儿女》),还有老掉牙的、后来被证实是杜撰间接歌颂斯大林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而新引进的外国电影为那时的枯燥乏味的文化生带来了一缕清新,尤其是来自欧洲的影像,为认识外界裂开了一条不大的缝隙。记得有的电影有阿尔巴尼亚关于二战题材的《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和平时期儿童题材的《勇敢的人们》,反特题材的《脚印》等。《海岸风雷》让我们痛恨叛徒、《地下游击队》记住了“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对白、《宁死不屈》让姑娘们偷偷地留起了“米拉”头(就是披肩长发,文革时中国女性发型基本都是俗称的“二头毛子”,就是运动短发),《勇敢的人们》让小学生们知道了还是夏令营……。总之,在那个为了革命可以摒弃爱情、亲情和温情的年代里,阿尔巴尼亚电影无疑为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扇窥知欧洲生活方式的窗口。牛奶面包让物质定量(印象中几乎没有什么不定量的)供应的国人为之羡慕,搂搂抱抱让年轻人饱了“眼福”也稍稍跟着学“坏”了。之后有了罗马尼亚电影,如《多瑙河之波》《爆炸》,再后来又有了堪称二战经典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更为让少年知道了除中国的长拳、太极之外还有拳击和西方散打,男孩子们动不动就往对方小腹上来上一记上勾拳,那都是跟着南斯拉夫电影学来的。





我们那一代对真“洋人”的了解主要是来自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电影,如果说我们的上一代有苏联情节的话,那么我们这一代应该会有一定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阿尔巴尼亚情节,因为那些电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有或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有着无法抹去的印记。近二、三十年,在东欧题材上的报道,CCTV着墨最多的是波黑内战和科索沃战争,给国人的印象巴尔干是个“火药桶”,而转型后的东欧各国发展历程及现状却只字不提。这正是我东欧之行的源动力,除了为儿时的记忆,还有就是想填补1989年东欧“巨变”(即社会主义阵营崩溃)之后,他们转型成功与否的相关信息空白。

注:旧照片均引自网上
(2018.9.8于阿尔巴尼亚斯库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