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个项目,客户选了元代王冕的一首《白梅》,希望我们能够将诗给人带来的画面感还原出来。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客户是一个相当文艺的大叔,项目具体的细节要求都很注重意境。组里有几个先前对诗词歌赋没有任何兴趣的小伙伴,经过这个项目的折磨,竟开始觉得文字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寥寥数语,不仅朗朗上口,还真将画面生生塑造出来了。
嗯,可能我那些天天跟代码生活在一起的小伙伴们不知道,营造画面感可是提高文字接受程度的一把利器。
之前看万维钢介绍《以大制胜》这本书时,就提到过营造画面感的一些例子,那是说特朗普的。
特朗普有一个标志性的言论,说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建一道墙。这句话在《以大制胜》的作者看来,是一个超有心机的说服方式。这个墙具体是什么样子,特朗普根本不必说,因为这句话已经给人营造了一个画面感,就是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竖起了一条长城。但是相反,如果特朗普讲“加强移民控制”、“加强边境安全”,能记住这些话的人可能就不那么多了。
文字,说白了只是一堆代码,和数字是一样的。当文字输入到大脑中后,需要人们将其转化成抽象的印象才能形成信息。悲剧的是,抽象思维并不是人类的强项,更多时候,人们还是“眼见为实”的。那个淹死的三岁叙利亚难民儿童的照片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例子,先前大量的文字报道也没引起什么波澜,倒是一张照片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人对图像就是如此敏感。结果便是,能够营造出画面感的文字更受欢迎了。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用这些文字去说明一些问题,不就能更轻易的说服别人了么?
没错,就是这样,而且这个技巧对小孩子格外有效。小孩子不爱刷牙怎么办?我看到使用最广泛的一个方法就是用营造画面感的方式,让孩子相信在刷牙的过程中,牙膏卫士正在和残留在嘴里的病菌分子战斗,并且获胜。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习惯刷牙了。
现在很多软文也是这样这样,它们都很喜欢以一个具体的故事开头,或者用一个能够激发人们视觉想象的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你看咪蒙的《因为她上了一辆豪车,我们分手了》,不就是这个套路么?几年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如何写出画面感强烈的文字?从哪些方面入手锻炼?”其中张佳玮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回答,他举出了大量的案例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营造画面感是有套路可循的。
营造画面感是个技术,而技术本身不分对错。既然营造画面感是说服别人的利器,那反过来说,营造画面感也是别人说服自己的利器。所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画面感强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画面感强的文字就跟ps过的少女图片一样,都不完全可信。
在我小时候流行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氟利昂在臭氧层上开了几个大洞。这句话的画面感就很强,所以深入人心,小伙伴们都记住了,大洞是氟利昂的“杰作”,结果无氟冰箱成功地占据了统治地位。
可事实是什么呢?臭氧层空洞原本就会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杜邦公司是氟利昂的发明者,是当时最大的氟利昂供应商。提出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的正是杜邦公司的竞争对手,杜邦为了反驳这个理论,还专门写了本书叫《臭氧空洞根本就是骗局》,结果自然无济于事。谁让你长篇大论讲道理了,画面感完全不够呢。
不过杜邦公司也不是盖的,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氟利昂的替代品,于是立刻倒戈站在支持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的一边,以此限制别的公司使用氟利昂,为自己的新产品铺平了道路,这背后的一切都是利益驱使。
利益也倒罢了,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但是如果被画面感误了人生,那可就是真·悲剧了。
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就是这样。她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好少女,不过她喜欢的却是那些画面感极强的低俗小说,于是觉得生活就应该像小说中那样浪漫,结果呢,在她参加了一次舞会之后就彻底难以自拔了,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唐吉柯德不也是这样?他在弥留之际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最后拉着侄女的手,说永远不要嫁给读骑士小说的人。
还有前几年媒体评论的几大败家行为之首,可不就是卖房创业么。去问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不理性,无非是相信了那些营造的画面感极强的文章,感觉自己掌握了创业成功的秘籍,然后就被市场坑了。
人就是更容易被那些画面感强的文字吸引,愿意相信那些画面极强的文字,然后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固执地认为“眼见为实”。可是,社会规律并不会因为个人脑袋中的画面感而发生改变。
所以呢,既然营造画面感是一个技术,那么一方面,我们最好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画面感强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在我们被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吸引或者打动之后,学着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学着跳出来看这些问题。看看别人的评价,兼听则明,把自己从激动的情绪中拉出来,避免发生悲剧。
另一方面,学会怎样用文字来营造画面感,可能会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事半功倍。再怎么说,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说服力总是有益无害的。
还有,如果对自己有要求的话,是不是应该多读一些逻辑性大于画面感的文字呢?毕竟,搞研究的人并没有义务必须写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画面感极强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