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头条》里听了一节关于得到团队打磨跨年演讲的片段。其中蔡钰老师给团队里的新成员教了一个让稿子更生动的秘诀,以下内容为新成员的分享,
蔡钰老师说,写稿时要想象自己在拍一个纪录片,每一句话都是在给用户营造一个画面,这样的表达才动人。比如,我写稿子的时候,形容一个人高兴就是“心情非常好”。但蔡老师说,不如把“心情非常好”替换成“他的嘴咧到了后耳根,笑意从眼睛里透了出来。”这样,观众眼前立马能出现一个大笑的人脸,你才能真正打动他。
当时在回家的路上,当听到“心情非常好”时,我的状态是无动于衷;当听到“他的嘴咧到了后耳根......”,好像瞬间看到了一个开心的笑脸,自己竟也跟着笑了起来。不觉感叹,有画面感的文字真有力量。这份力量在于让你不仅能看到画面,而且能被那画面所影响,做出相应的动作。
其实上面老师提到的文字的画面感,也可以用另一个次来替代,叫“具体”或者“具象”。也就是说,你要把一件事物尽可能具体地呈现出来。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个人很高兴时,那就要接着想,高兴有哪些表现呢?他做出了怎样的动作、他有怎样的神情等等。当你把这些都写出来的时候,自然也就把“高兴”这个词具体化了,也就让“高兴”有了画面感。
想到上周在《九宫格写作法》里看到的书中给出的写作的技巧之一:要尽可能写得具体。以下是书中的例子,
文字1:
新开的拉面店不仅味道好,价格也合理。
文字2:
神保町(从A6出口步行3分钟)新开的拉面店“面所KIKI”的“盐拉面”很好吃。自制的平卷面吸附住清淡的鸡汤,这种Q弹爽口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这么好吃才780日元一碗,价格真的非常合理。
两段文字,一个抽象,一个具体。作为读者,我们更喜欢,更愿意去读哪个?毫无疑问是第二个。它通过把“味道好”和“价格合理”这类信息都进行了具体化处理,让读者能清晰地感知到所谓的味道好和价格合理,进而能对读者的下一步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这个思路值得去琢磨,即便是在写说理一类的文章时,也同样适用。比如,当你在表达“读到一段话受到了很大冲击”这样的场景时,就可以不只是干巴巴地说那么一句话,然后去分享那段话。而是可以进一步描写收到冲击时自己的反应、自己在之前和之后的认知对比等等。以此让读者更容易感知到你的感受。
在写作的时候,不要假定读者是另一个你,对你说的你写的都能做到秒懂。不妨假定读者是和你完全不一样的物种,你要做的是如何通过尽可能细致的表述让他明白你说的你写的。
(今天是没什么可写的一天,只要做到“动笔”就好。叹气表情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