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活的不是身份,而是自己。
看到这句话就被吸引了,我有个毛病,一旦捕捉到打动自己的金句,必在第一时间摘录下来,以防自己不太灵光的脑袋不久就把它忘掉了。
这句话来自于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Bbc票选排名第四,狄耿斯巅峰时期小说代表作)。不是从书中看到的,而是经由梁永安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解读中听来的。
吸引我注意的不仅仅是这句话,而是梁教授从小说情节的迷雾中跳出来给予我更上位的引领——
主人公皮普的遭遇让你我看清,财富并非坚实的彼岸,只是未实现财富自由时让人心驰神往的海市蜃楼。真正的远大前程,是内在世界的充盈。
听罢解读,才明白,疲于奔命的人当活出人间清醒,当窥见生活的意义,当打破对金钱的迷思,找回内心的平静,才能活得轻松自如一些,才能真正活出自己。
小说涉及的主要人物有皮普、乔、郝薇香、艾丝黛拉、马格韦契等。
情节既高度凝练又巧妙冲突,读时只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罢才觉韵味悠长:
刚刚越狱的逃犯马格韦契逃出来时遇到了皮普,一个父母双亡被姐姐姐夫抚养的心地善良的小男孩,得到了皮普的善良以待,多年后,财富多多的马格韦契暗暗资助给了匹普一大笔钱,想让皮普过上上流人的生活,结果却是匹普反过来从灵魂上拯救了马格韦契。当然,初初获得巨额财富的匹普也曾一度掉入财富陷阱而变得漂浮、混乱起来,幸亏得到姐夫乔不离不弃的救助,这救助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而匹普中意的女孩艾斯黛拉身上则有着不少的狗血情节:律师贾格斯家里有一个长相跟艾丝黛拉十分相似的女佣,这个女佣正是艾丝黛拉的妈妈,而马格韦契就是艾丝黛拉的爸爸。多年前,郝薇香(一个满心欢喜做好准备的代嫁新娘,却遭到丈夫的无情抛弃,从而心生怨念的悲情女性)曾经让贾格斯去找一个女婴交给自己抚养。贾格斯当时还身兼马格韦契的辩护律师,于是就在马格韦契入狱后,将他的女儿送给了郝薇香,并向马格韦契谎称他的女儿已经去世。艾丝黛拉就是这样成为郝薇香报复男人的工具。
读小说说我们往往先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就像看到一树繁花,总会被侬丽纤巧的色彩和沁人心脾的花香所吸引,但真正支撑起这一树繁花的并非乍一看到的繁花嫩叶,而是这棵树的枝干和树根,读着读着就能触摸到作者字里行间背后的匠心独运。
所以睿智的梁永安教授引领我发现:
1.活出自我
一个人要真正地运用财富、理解财富,让财富变成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正向的价值的事物,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人往往只向往财富,却忽略自己有没有能量和创造力去驾驭、运用好到手的财富——不能掌握财富的人,必然被财富所控制。
环顾四周会发现,很多人一辈子渴望物质、渴望金钱,但是没有真正地获得生活。
反观自身,对金钱没有太多渴求的我,终日碌碌于琐事,缺少规划让工作生活和个人都陷入一地鸡毛的泥淖中,没有真正的获得过生活,更别说活出自我了。
难以活出自我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立足之本。梁永安教授说很多人过得很飘,源于没有任何专业能力的积累。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扪心自问,自己专业能力积淀了几何?
多年来虎头蛇尾的我总是忙于不停的“挖井”,却缺少“板凳要坐10年冷”的专注和投入,至今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见掘一眼“甘甜的泉水”(职业发展、专业成长上有啥小建树)。家族中我最敬重的长辈大伯,离世前就曾多次劝说我好好的抠一抠自己的专业知识,可十几年过去了,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专业能力本就是一个系统性知识,不能一蹴而就,需经年累月系统地学习。且不仅仅学具体的技艺,也是精神品质的锤炼、知识的积累,还能为一个人打开社会关系。
尤其是“为一个人打开社会关系”,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正是因为投身于一两个优质的学习共同体中,我才遇见了一群充满正能量的不断积极前进的小伙伴们,被他们身上的孜孜不倦所折服,偶尔和他们同行,总能让日渐陷于惰殆中的自己再爬出来,朝那个不甘平庸的自己再拉近一点距离。
丑小鸭离开鸭群不也遭遇了那么多的孤独、冷漠,恶意以待,最终不还是遇到了自己的同类天鹅么。
2.人不能被生活埋葬
活了半辈子的我,还深深的渴望实现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但也清楚的明白,这两样自由此生是不可能达到了,但在一定范围内学着用减法的心态来看待目前所拥有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有自由的,就像昨天下午,几个小伙伴“偷得浮生半日闲”,外出放松了半天,也是一种小确幸,小惬意,这不也是没有被工作埋葬么?
是的,我们的人生不能完全靠别人给予,不管男女,生活一定是自己打造的。
如果说自己的物质条件和自己的劳动不对称,梁永安教授提醒我们,要深深地反思,因为这样架空的生活缺乏内在的合理性,缺乏伦理内涵。
皮普一夜之间拥有大笔财富,短暂的窃喜之后,纷至沓来的是无尽的恐慌和无措。彼时的皮普是被财富埋葬了,因而既失去了生活的自由,更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一个月守着小几千块钱的工资,若是多一点对自我的掌控感,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工作生活,一定能够实现更大限度的自由吧。
世界上的一切生存归根到底是要靠劳动来创造的。
劳动着的人最美丽。拥有一技傍身,不管这“一技”技术含量有几何,是低级的中级的还是高级的,一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还得有再生力。
我理解的再生力就是面对不可更改的事实,有自己更冷静和客观的解读能力。
这其实也是一个心态问题。
所以有人说,人活的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小说中的郝薇香经历一些失望或者绝望,就给世界打了个恶评,然后一生就活在这个恶评里边,最终让自己活成了一个悲剧。
看小说的我们因为没有身陷局中,所以能够“旁观者清”。
然而小说往往是浓缩的生活——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读小说不单单是为了欣赏一下故事情节这样短平快的目的,终极是为了从小说中汲取一些能量和经验教训,让生活中的我们能够扬长避短。不至于,也跌入了类似小说中人物的“坑”中而不自知;为了能从小说中正面的人物身上学会一些对抗苦难、打击的本领抑或是心态。
怪不得书中说“真正的恶评,毁灭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回到这本书的题目上来,最好的远大前程、真正的远大前程从来不是金钱打造的,因为,希望在,远大前程就还在。
很多人活一辈子,都活在前程的未实现里边,于是觉得那是我们要追求的。
无怪乎有人说人生有两件事最金贵,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失去。
狄更斯的巧妙就在于,用一笔巨大的钱让主人公一步实现前程,突然间过上了花天酒地的、奢侈的、虚无的日子,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透过小说中的人物,让书外的我们明白,这绝对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人一辈子不是活个身份,而是活一个自己丰富的内心,拥有世界的那种热爱、珍惜。
要千锤百炼,要走过很多很多艰难,又要经历太多的艰辛,才能尘埃落定,获得目光的清澈。
瞧,这样的话,单是读着,就让人热泪盈眶了。
纸质书已经下单,只等到手之后细细咂摸、慢慢啃读。世界殿堂级大师的巅峰佳作,值得这样“轻拢慢捻抹复挑”般的蚕食式阅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c7bb0cc1d8c483e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