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演奏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
在维也纳,五十二岁的海顿第一次与只有二十九岁的青年莫扎特相识,一见如故。年轻的莫扎特对海顿十分崇敬,自认是海顿的学生,他亲切地尊称海顿为自己的“父亲”。
1761年,海顿任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公爵府邸乐队队长,领导着一支由30多名乐手组成的乐队,过着稳定的生活。
不料有一天,埃斯特哈齐公爵突然决定遣散这30多名乐手。
一向忠厚的海顿心潮起伏,他不是眷恋优越的生活,而是在想着他和乐手们将来的命运。
海顿怀着沉重的心情,写出了一首《告别》曲。
一开始,乐队以欢快明朗的大调,奏出优美、轻松、诙谐的旋律,随后由大调转入小调,旋律转到暗淡、悲怨的情绪,愈演愈烈。
这时,一名提琴手吹灭了谱台边的蜡烛,放下心爱的提琴,向公爵点头后悄然离去。
接着又一名乐手以同样的动作离场。乐手们相继离去,乐曲已近尾声,曲调如泣如诉,令人心碎。
这时,只剩首席小提琴手了,哀怨的曲调结束后,他向公爵点头告别。
大厅里,蜡烛闪烁着幽光,气氛极为惨淡。海顿向公爵深深鞠一躬,转身向厅外走去。
此刻,公爵如梦方醒,他大声问:“海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海顿回过头,平静地答道:“公爵阁下,这是乐队同仁在向您告别!”
公爵连忙说:“请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终于,乐手被留了下来。海顿任乐队长的时间,长达30年。
此后,有些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每当有队友离开时,总是演奏这首《告别》曲。
公爵是钟鸣鼎食之家,有自己的乐队。
面对乐队的解散,即将的分别,海顿考虑的是乐队成员的生活问题。身为队长,他对朋友们有着需要担当的责任,而不是在危机来临时,撒手不管。
乐队如果散了,就再也难以团聚,从此各奔天涯,天各一方。
海顿通过谱写的《告别》曲子,机智得体,照顾到公爵的决定,不至于让他难堪。
那一个个乐手的离去,逐渐加深了这告别的伤感氛围,一步步地使悲伤笼罩着大厅。
公爵最终醒悟,留下了乐队。
他们又能聚集在一起,双方又有了之后多年的友谊。
一个告别,如此厚重,如此经典,如此丰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