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记札记
战国四公子篇(二) 读孟尝君列传(下)

战国四公子篇(二) 读孟尝君列传(下)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20:32 被阅读36次

    上节孟尝君一生就已经讲完了。太史公在这里又附上一个人的传记,用来解决为什么孟尝君数十年不倒的原因。

    这个人谁呢?这个叫冯驩(欢,huān),《战国策》记载叫冯谖,一个人。这里遵从《史记》记载。

    冯驩当初听说,孟尝君好客,就来了。他怎么来的呢?穿着草鞋就来见孟尝君了。这要放在现在,面试穿一套麻布,草鞋,一定没有公司要你。孟尝君说:“先生屈尊而来,有什么可以教田文的吗?”这还是很对的,不能说真的一个人来就收留。冯驩的说法出人意表,说白了就是来您这就是吃饭来的。我们想如果我们是孟尝君,有个人这样前来,你是收不收?不管你收不收,对于孟尝君而言,一定是收。为什么呢?因为孟尝君自己也不知道收这些门客干嘛,除了张扬名声,好像也没有什么用。相对于孟尝君,我们看看当年秦孝公的《求贤令》。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国当时就像一个早期创业公司,资源少,承认的都是预期收益。所以它很明确,我要的人才就是能强秦者,属于找一个秦国的创业伙伴。自然它不可能要个人就收。相反战国四大公子根本没有明确目标,而且“公司”属于已经上市了,所以是个人来投靠,基本都收。但是这恰恰说明这家”公司“已经开始陷入绝境了,为什么呢?就是已经没有目标了。刘邦打天下,所用之人不过10人,秦国强大所用之人也不这个数。

    那为什么战国四公子各个养士千人,却不见强大。抛开如同孟尝君只为自己考虑的情况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帮人养士为了什么,没搞清楚。有目标时,万万对症下药。没目标时,那就死马当活马医了。

    有人质疑,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才能不是吗?是,但这是个伪命题。

    第一、在战国四公子门下很多不是定国安邦的人才,而是技术性人才。那要用好这帮人,往往就要看君主的才能了。举个例子,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什么事情呢?韩国人看到秦国如此强大,就派来一个人叫郑国。跟老郑说你去修水渠,把秦国搞垮。郑国就去修郑国渠,结果被人发现了。后来秦王赢政,将计就计,修了造福秦地的郑国渠。

    这里我就要问,郑国是不是人才?当然是,放现在就是水利工程师了,必须清华大学毕业。但问题是怎么韩国君主没用好,反而被赢政用好了呢。

    第二、战国四公子有这么多专业性人才,关键这么多人才不是你一个臣子应该拥有的。什么意思?就是这是社会大系统应该消化吸收的人才,不是某一家企业能够越俎代庖的。

    你说一家互联网公司,招了一堆新东方烹饪学校毕业的学生,很有意思吗?所以不是战国四公子门下没有人才,而是人才放错了位置就变成了垃圾。

    以孟尝君为例,大量新东方烹饪学校和蓝翔技校的人当他门客,基本上无所事事,那么这帮人会怎么样?那就像淤泥一样混迹在门客之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看客咯。

    那么为什么战国时期,不用国家去养士,而用公子养士。原因很简单,没办法嘛。国家政治体制僵化,如果用国家养士,最后还不如公子养士呢。

    所以战国四公子成为历史美谈,不就是个笑话吗?人在精而不在多。所以一家公司成规模时不是招揽什么人才,而是清理一下”垃圾“了

    孟尝君就收下了冯驩,然后把他安排到普通客房里。说白了,孟尝君也不觉得此人有什么本事,跟那帮门客也没什么两样。

    十天后,孟尝君问掌管客房的人。难得孟尝君还能记得冯驩。那个人说:“冯驩,就是一个穷光蛋,有一把宝剑。天天拿着大宝剑当琴弹,说什么“大宝剑啊,我们回家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啊””。孟尝君一听,好小子,这是要待遇了。要待遇,好啊,要待遇才证明有真本事。就把冯驩安排到了中等客房,吃饭有鱼了。又过了5天,孟尝君又问,冯驩怎么样。回答说:“还唱那,唱’大宝剑啊,我们回家去吧,出门没有车啊‘‘孟尝君又把他安排到了上等客房,还给他一辆车。5天后,又问,那人回答到,”冯驩唱道”大宝剑啊,我们回家吧,这里没有家啊““孟尝君听了不开心了。

    但《战国策》对最后一点不是这么描写的,据《战国策》记载

    孟尝君问:”冯驩有亲人吗“,”有一个老母亲“,孟尝君就让人,去奉养他的母亲。冯驩就不说话了。那么两种说法那个更准确呢,我倾向于后一种。还是那个问题,冯驩干嘛呢?

    表明看来是要待遇,要待遇实际上是展露才华的一种方式。孟尝君手底下号称三千门客,不管有没有这么多,冯驩怎么引起孟尝君注意?跟孟尝君学呗,当年孟尝君是怎么引起他老爹的注意的?故《孙子兵法》有云:

    但是以奇胜,关键我怎么又能达到目的,又不引起孟尝君反感呢。我猜想三个可能性,都是本篇《史记》记载的,一个就是刚才讲的,一个个试。冯驩要待遇不是一下子把最大的牌打出去,而是像一个流氓调戏姑娘一样,慢慢去调试这个度。

    另一个是接下来要讲的,”狡兔三窟“的策略,也就是要留后手。

    最后一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孟尝君总是为自己利益打算,这个人不傻,而且这个人又好名,只要不触发他的红线,要点待遇,不仅不是坏事,还是好事。我们说过《魏公子列传》,候赢怎么跟信陵君说的

    所以说冯驩这招要待遇,不仅是试探孟尝君,还是让孟尝君发现自己。

    我们继续往下读

    过了一年,冯驩没有建言。这很奇怪啊,按理说冯驩不应该啊。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冯驩认为哪种小事还不值得出手。孟尝君在自己的封邑放贷,但是很多人还不起。孟尝君就像找人来去薛邑去收债。有人就说让冯驩去,不能让他一直吃白饭吧。孟尝君说:”我手底下三千门客,在薛邑放债就是养活他们,现在薛邑年成不好,老百姓没法偿还利益,宾客门都吃不起饭了,希望你去薛邑收债“

    我们看看孟尝君说的话,很有意思。对于放贷,无论这个还得起还是还不起,放贷人都有权把债收上来。这个无从辩驳,但是孟尝君明明知道他们还不起债了,还要收债。

    然后冯驩就去了薛邑,把贷款的人召集起来。大家一起喝酒吃肉,然后跟他们说:”孟尝君放贷的原因,是为了让没有产业的百姓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收取利息的原因,是没有东西奉养宾客。现在富裕的约定好期限给钱,贫穷之人,烧了债务,也就罢了。大家多保重,有这样的主人,怎么能辜负呢“

    我们看冯驩说的话,明明是放高利贷,结果被他说成”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又当面烧了没办法交钱的人,可以讲冯驩的做法是一种很高明的做法。我们说过这个孟尝君重”利“轻”义“,他光对门客好,是因为门客能给谋生计,张扬名声。而对他无利之人,比如这帮百姓,那就利字当头了。这样平时看不出来会怎么样,到了危难关头,就会弃之于不顾。所以《资治通鉴》开篇就讲了一件事,跟这件事很类似

    所以冯驩此举,就教给孟尝君一个”义“字。那孟尝君学到没有呢?

    上节说到冯驩帮孟尝君收债。收完债回来,孟尝君愤怒的说:“听说冯先生,收债把凭据都给烧了,是何缘故啊。收的钱都买牛肉和酒了,又是何缘故啊。我不是告诉你,这是用来奉养门客的吗?”冯驩微微一笑说:“这个不买酒,就无法召集他们是否有钱。有钱的,约定好期限还了也就罢了。没钱的就算天天催债,人家也还不起,逼急了兔子还咬人,说不定就逃了。不然又会认为你好利,不爱惜士人,下面会有背离君上和抵抗人君之名,这可不是名扬你的名声的做法啊。相反,现在烧了凭据,大家都认为您爱戴士人,传扬你的名声,这个有什么不好的呢?”

    冯驩说的话可以讲用正反两部分来讲。一方面,讲明了一件事除了主观上的做法,还有客观上能不能做和怎么做。一般来讲,年龄越小的人更看重主观的做法,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相反年龄越大,在社会上碰壁越多,自然就看这件事能不能做到,这就是慢慢变得圆滑的原因。

    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王朝,到了中年和暮年时期,各种毛病就出来了。一个永世不改的毛病就是腐败,但往往没法治理。不是皇帝不去治理,而是作为皇权政治的支柱官僚体系普遍腐败,一旦治理,朝野震动。所以就只能拖着,最后灭亡。

    所以既然钱已经变成呆账,还不如进行感情投资。这个孟尝君是很了解的,当年他就跟田婴这么说的。《史记》到这就没有后文了,但《战国策》还有一个结尾。

    接着据《战国策》的记载:

    说后来,齐王猜忌孟尝君,孟尝君就请求只能回到薛地。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百姓们扶老携幼拿个小红花“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孟尝君。孟尝君对冯驩说:“先生给我买的仁义,我是看见了”冯驩微微一笑说:“这才哪到哪啊,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现在只有一个,还有两个,我帮再搞个窝,君上才可以讲是高枕无忧也。”

    齐王被秦王、楚国的诋毁迷惑了,认为孟尝君功高震主,擅权乱政,就想废了孟尝君。门客们看见孟尝君失势,都离开孟尝君而去。冯驩说:“给我一乘(一车四马),我一定让你受到国家重用,俸禄封邑更加增加,可以吗?”孟尝君就给车、给钱。

    冯驩就到了秦国,然后跟秦王讲:“大王知道,当今时势,哪两个国家最厉害吗?”“寡人不知,愿先生赐教。”冯驩说:“唯秦、齐二国尔。大王不妨看看,秦国是西方的大国,而齐国是东方的大国。在这乱世之中,人才是最宝贵的。大家跑向齐国,都想着强齐弱秦。相反跑向秦国,都想强秦弱齐,所以这二国乃雌雄之国啊。雄者,可统一天下。”秦王跪曰:“愿先生告诉我,如何做雄国呢。”冯驩说:“大王可知孟尝君吗?孟尝君天下皆知其贤能,可是齐王昏庸,废黜了孟尝君。这正是秦国的大好机会啊,如果孟尝君能够来到秦国,人才自然源源不断进入秦国,秦国那是何止是称雄啊。”秦王一听连忙去请孟尝君。

    我们看冯驩一通忽悠,倒也是句句在理。他点出几点。

    第一、战国时期能够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只有齐国。可以讲春秋是齐国和晋国的天下。而战国就是齐国和秦国的天下了。

    第二、孟尝君有很大的人才号召力。前面我们讲过孟尝君的人才号召力建立在利上,所以来的快,去的也快。

    第三、一个疑问,就是既然孟尝君有这么强的人才号召力,怎么为相十年,没见齐国实力有多大增强。

    冯驩一看秦国解决了,感觉跑到齐国,跟齐王说:“秦、齐两国是雌雄之国,两国不并立。现在听说秦王话重金要来请孟尝君去秦国,孟尝君要到了秦国,那齐国可就不妙了。现在大王何不赶紧使孟尝君官复原职,那么秦国就没办法了。”齐王一听,大悦。这样一来,孟尝君不仅官复原职,而且封地还多出好多了。冯驩就完成了他的诺言。

    我们一看,冯驩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骗来的。这可以讲比孟尝君还狠,孟尝君数十年不败的秘诀,就是积极寻找外援。从他年轻时上位就是如此。

    这就是“资源”,孟尝君的一生可以讲就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一生。有现成资源,等待发掘的。没有资源,创造资源的。故《三十六计》有云:

    重要的是,友未定。就是游离在友和敌之间,冯驩这招属于借刀杀人。一般而言,在我们心目中借刀杀人就是你死我活,那属于学形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精神。

    我们看怎么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有三部分组成,主体(杀人之人),客体(被杀之人),刀(凭借的依靠)。我们看这个事例各方的势力,齐王、秦王、孟尝君、冯驩、门客。

    首先敌人是无形的,是冯驩所说的目标。而杀人之人就是冯驩或者说是孟尝君。门客或者说人才的号召力、秦王、齐王、时间是刀。这样一来,局势就很明朗了,我利用这些刀去达成目的。所谓借刀杀人,无非借助外来的势力和资源为我所用,去达成既定的目标而已。

    只不过在战争这个极端情况下,体现为杀人。在战争中谋划的最详细的就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里面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哪些是可依靠的阶级系统阐述,才能为后来的革命战争打下基础。

    最后提一点,借刀杀人,用得好,不费一兵一卒,达成目标。用不好,或者稍微有点疏漏,后果巨大,可能满盘皆输,比如冯驩之计假如消息泄露,那么此计必败。

    这里阐述了,世态炎凉的道理。

    说孟尝君失势后,门客都散去。后来孟尝君官复原职,冯驩迎接孟尝君。还没到就听到孟尝君叹气说:“我对他们这么好,宾客们看到我被罢黜,都离开我了,现在我又官复原职,那帮宾客还有脸见我吗?要是他们再来见我,我一定唾他一脸,羞辱他一顿”

    冯驩说:“君上这么说就错了,生就有死,兴就有灭,这是万物的规律。富裕了就有很多朋友。贫贱了朋友就离开了,事物本就如此。你看赶集市之人,早上天明时分,大家急的进去。晚上,集市空荡荡的。难道是喜欢早上而讨厌晚上吗?是因为他们所期望的东西已经不在了。现在你失势了,宾客离开,但你不应该因此就怨恨士人,白白断绝了宾客的来路。你应该跟以前一样对待宾客啊”

    世态炎凉,万世不易。甲骨文里的“朋”字怎么写啊?

    用两串贝币来代指朋,所谓之“朋”,原始含义,无法是有相互有利益之人。故《史记》记载

    我们已经永远不是老子描述下的“无为社会”了。

    在冯驩的一番话里点出一点“所期物,忘其中”,孟尝君门客的所希望的东西失去,自然也就离开孟尝君了。那么他们所为何呢?正所谓“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蝇营皆为名来。”,所为者不过名利二字也。孟尝君以名利收拢宾客,宾客自然也是这样对待孟尝君了。所以孟尝君的门客大多是食客、更多的是看客。

    信陵尚有百余人与之死义、而孟尝唯有冯驩一人尔。

    最后,太史公怎么评价孟尝君呢。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薛地,看到民间有很多暴桀子弟,和邹、鲁二地不同(孔子、孟子的故乡,自然不同)。问原因说:“孟尝君招揽了一大堆任侠、违背法纪之人大概六万多家”世界传说孟尝君以好客自鸣得意,名不虚传。

    这段太史公的言论,隐隐中透露了对孟尝君的评论,应该是贬多于褒。战国四公子下有很多门客大多是任侠(就是急人所难,打抱不平之人),但是像孟尝君这样能改变一个地方风俗,叹为观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四公子篇(二) 读孟尝君列传(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rr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