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记札记
战国四公子篇(一) 读魏公子列传(上)

战国四公子篇(一) 读魏公子列传(上)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7-07 16:57 被阅读25次

    题解:《史记》是由太史公所著,每一篇的题目就蕴含着太史公的喜恶。太史公对这一篇的评价是“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并且相对于其它的公子,都云《某某列传》,唯有信陵君称之为《魏公子列传》。可见魏公子无忌正是太史公胸中之得意人也。

    理解《魏公子列传》,需要知道当时战国的背景。当时魏国在位君主是魏安釐(僖)王。魏国从魏文侯成为战国首强(魏霸西河),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继续把霸业推向高峰,到了魏惠王即位,魏国国势从鼎盛开始下滑。到了魏安釐王,魏国真是“王小二过年 一年不如一年”。

    更可怕的是,魏国衰落的同时,他旁边的“邻居”,秦国国力实力逐步增强。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将秦国变成了战争机器,到了范雎给秦昭襄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秦国开始意图混一六国。秦国拿谁开刀,不用讲,旁边的“三晋”,就成了秦国待宰的羔羊了。

    战国就是一个字形容就是“乱”,乱世什么最珍贵,就是“人才”,于是各国广受人才。“人才”是可以讲是国家发展的发动器。乱世选才和盛世选才的标准是不同的,乱世选才重在“能力”而盛世选才除了考虑人才的“用”还要考虑人才的“德”。不管怎么说,战国各国就开始不断搜罗人才。

    故《史记》记载“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除了这四国,秦国搜罗人才也是不遗余力,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等都是秦国从外国搜集而来。

    讲了这么多,重新回到原文。太史公对信陵君的评价是”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 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我们常常听到说”某某人很贤“,那么”贤“的标准是什么?太史公在这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就是”仁、谦“二字。为什么是这两个字,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仁“,《孟子》对”仁“的定义是”爱人“,什么是”爱人“,就是无论对方地位如何,财富如何,都一视同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为什么孔孟时时不忘叮嘱”仁“,原因在于中国有两个特点,一、地形封闭,农业立国 二、人口众多。所以人与人生活的地域,仅限于中原这一带,必然导致人人关系紧张,以及人人关系处于”熟悉人社会“,只有提倡”仁“才能最大程度上化解这一矛盾。

    接着为什么”贤“的第二标准是”谦“,其实本质跟前面说的”仁“是一致。除此之外,有才有权之人最应该提防哪个字就是”傲“,为什么是”傲慢“,因为有才有权之人,往往自视甚高,刚愎自用,而”傲“更推波助澜,让人听不见其它意见。有读过《资治通鉴》的朋友应该很清楚,”智伯之亡“的教训吧。(以后我们讲《资治通鉴》还会讲到)

    所以尽管时代变了,在中国,读中国书,你能说品德不重要吗?

    战国四公子都用利益收揽人才不假,那魏公子的高胜一筹的方法是什么?《史记》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 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也就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人才。”人格魅力“作为一种无形资财,确实不能马上兑现,但是这是占领人们认知的一种方式,就是树立一个认知”信陵君很贤能“,故士皆归附。那这种方法有没有用呢?我们继续看。

    我们继续读《魏公子列传》,这段记载什么事呢?说有一天信陵君和魏王下棋,魏国北方边境有烽火传来,魏王吓坏了,赶紧想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公子说”大王不要慌,赵王打猎呢,不是打我们“,赵王心里满腹狐疑,打猎还能打到魏国边境?就心不在焉的下棋。过了一会传来消息说确实是赵王打猎,不是打我们。魏王就傻了,你信陵君怎么知道赵王打猎,就问信陵君。信陵君说“我有门客能探听到赵王的事,这人把赵王的事都告诉我了”。魏王更傻了,心里想,赵王的事你都知道,那我的一举一动你也知道咯。于是就猜忌信陵君,不敢委以国政给信陵君。

    上一节我们讲信陵君贤而好士,故士多依附于他。下面太史公用了一个例子说明人才选用的一个悖论。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信陵君确实有能力,竟然可以招揽到探听赵王的事情的门客,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信陵君一个特点,不懂隐藏自己的实力。但这个特点从深处看,并不是信陵君本身的弱点,而是收揽门客的一个悖论。只不过太史公用这个极为鲜明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信陵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收揽了很多有才能的门客,实力壮大,这必然引起魏王的猜忌。可以讲各国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啊,魏王怎么能相信信陵君。

    反观秦国的人才的选拔,跟其它国家截然不同。从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一律经手至国君。这样才能在乱世保证人才的稳定性。而魏国的人才的选拔,显然不是这样。魏王宁愿用庸臣魏齐,也不愿把朝政授于信陵君,无他,庸臣好控制。

    故史记用了一句话精妙的说出这个特点,“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我们在这个例子其实本来没有看出公子的“贤‘,但史记却写得是”贤能“二字,可以想到魏王内心的惶恐,一方面信陵君用自己的”贤“在各国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夺得”民心“。另一方面信陵君又有能力,这样的人,若不是贤明的君主,何人敢用?

    从这也看出魏国的悲剧,信陵君不断招揽人才,结果范雎跑到秦国,给秦国送上了”远交近攻“之策。叹哉。另一方面,信陵君招揽人才,但魏王连自己都不肯重用,何况那些门客。

    所以魏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一个能够在乱世有非凡战略眼光的君主。魏国的安釐王,鼠目寸光,不知天下是什么样的天下。所以魏国不亡于秦,而亡于这样的君主、这样的内政也。

    上节我们讲到,信陵君虽贤明但是他的招揽人才方式从根本上就使魏王猜忌,并且魏王鼠目寸光,朝政不修,导致大量人才流落外国,为他国做了嫁衣裳。

    这一节讲的是《魏公子列传》最为高潮的部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序幕。

    信陵君听说有一个隐士叫侯嬴,他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在大梁东门做看门的人。我想读到这里,我们都有一个疑问。候赢70岁了,在现代社会也算高龄,在战国时期自不必讲。那么候赢怎么没有做谁的门客,施展自己的抱负呢?我猜想有三种可能性。一、候赢浪得虚名;二、候赢就想当个隐士,没有想施展才华的心;三、候赢没有遇到真正懂他的人。自然第一种可能性极小,从后文就可知。第二种,可能性也不大,既然想当隐士,自然就如同”庄子钓于濮水“一样。最大可能性是第三种,候赢至今未遇到真正的知己。那么我们就纳闷,信陵君有什么本事可以让候赢折服?我们继续读。

    于是公子派人来送礼,候赢不肯收,说我修养品德,坚持操守,不能收公子的财物。读到这里,我们大概知道候赢对信陵君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了。实际上并不是很好,为什么呢?用财物收买一个人才,只要是爱才之人都会做,但是真正有才之人,不为这几份财物所收买,特别是候赢70岁还当隐士之人更是如此。候赢想必遇到这样的人太多,自己都不亲自出面,怎么能算是真正爱才之人呢。

    于是公子就置酒会宾客,亲自驾车,虚左(让上位给候赢),去找候赢。我们试想一下,候赢内心的活动,信陵君这回可是亲自来了,并且是给足面子和地位,听说信陵君还很贤能,这回候赢是不是接受了信陵君呢?候赢的答案是,要试探试探信陵君。为什么要试探信陵君?战国时期,君择臣,臣亦择君。怎么选择正确的君主呢,最好的方法是用行动去试探他。说话可以巧言令色,行为可以扮演,只有用一种恰当的方法去试探他,让他把真实的想法试探出来,才能判定此人的可靠性。

    那么怎么试探呢?人才最希望什么?自然是被重用。那怎么才能算是被重用?就是君主相信自己。所以候赢就用”信“来试探信陵君。很有意思,候赢穿着破旧的衣裳,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候赢这样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用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去试探公子的态度,要知道公子请候赢来干吗的?可是要在宴会上面见宾客的。从另一方面看,候生为什么要穿着旧衣服?这也可以体现一点,就是表明候生我不逢迎权贵。那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要知道,这种做法装也是可以装出来的,无论是穿着破旧的衣裳还是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可能都在公子的考虑范围之内。要试出公子真正的想法,必须超出公子意料之外

    于是候赢跟公子说:”我有个好朋友是个屠夫,叫朱亥,我想去拜访他“。那么听到这话的信陵君,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公子拉车去市场。候赢于是跟朱亥说话,并且说很久,这是作弄信陵君?当然不是,史记记载”微察公子“,就是考验信陵君。那么既然考验信陵君,那到底考察信陵君什么?仅仅看他是不是很有礼貌?当然不是,就是上文说的一个字”信“。什么叫做”信“,简单来讲是”诚信“,实质上人与人关系的稳定性,对于士来讲,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假想一个人表面上爱才,实质上手下提出的意见,置若罔闻,将最重要的”信“丧失了,那士的价值何在?所以《左传》说”信,国之宝也“。那违背”信“最大祸患是什么,就是一个字”“,君主为什么不愿听手下意见,不就是认为自己有才有权,而臣下不如自己吗?故信陵君能够招揽到候赢还有一个字不就是开头说的”谦“吗?

    那信陵君怎么做的呢?《史记》记载”颜色愈和“。不仅是”和“,而且是”愈和“。这说明什么?说明信陵君给候赢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回答”我信任你“。要知道像候赢这样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定死死看着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要是稍微露出不悦之色,或者装出和善的面色。候赢可以很快的捕捉到。可是公子愈和,可见是发自真心的信任,很难说是装的。

    接着候赢达到目的了,试出公子真正的心。

    上一节讲候赢不断试探信陵君,信陵君礼而好士,折服了候赢。

    现在我们继续读。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这句最重要的字是”惊“。我们不禁要问,宾客惊于何?可以想见虽然公子贤能传于各国,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身份低微的人,大家出乎意料之外。后面的信陵君的做法让人难以置信,他竟然走到候赢面前,为候赢祝寿,可以讲对候赢恭敬到了极点。那是不是可以讲信陵君在作秀呢?至少对于候赢而言,公子此举并非作秀。即使作秀,能为地位卑贱之人,作秀至此,又怎么能简单说是作秀呢。正如论语说: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于是候赢对公子说,我所作所为实际上想成就公子的声望。

    接着候赢对公子说,那个我的朋友屠夫朱亥是个贤能之人,只不过大家都不了解他,你应该拜见他,于是公子几次去见他,结果朱亥故意不答谢。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朱亥贤能大家却不知道,只有候赢知道其贤能。正所谓要了解一个人,需要通过他的交际圈来观察,要了解信陵君需要知道候赢其人,要了解候赢需要知道朱亥其人。那朱亥是个什么人呢?

    上节充分展露了信陵君的贤能,这一节主要讲窃符救赵的背景。

    窃符救赵与长平之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长平之战的细节和被杀赵军的数量不在这篇提及,总之“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蔡泽语)。接着秦军进兵围邯郸(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

    然后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就多次给信陵君书信,希望信陵君来救赵国。魏王让将军晋鄙将10万大军来救赵。结果秦王说:“我不日之内就可以打下赵国,要是有谁敢救赵,打下赵国,下一个就是你”。读到此处,悚然啊。我们可以想见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商鞅给秦国订下的国策是行使“强国之道”,在战国什么是强国之道,就是“强道(盗)”,各国撕下了伪善的面具。这才叫礼崩乐坏的时代。第二,可以看出秦国的个性,对内残酷对待国民,对外威胁各国。这就是大变革时期的特点,一切以利益为先,颠覆原有价值观。

    那魏王什么反应?三个字“魏王恐”。魏王恐在何处?如果还记得这篇开头说一件事就知道,为什么魏王如此惊恐了?此战史称“华阳之战”(第二次华阳之战),当时魏国在魏将芒卯的谋划下联合赵国攻韩,随后进攻到韩国的城邑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阳率军救援韩国,白起出其不意,急行军到达华阳城下,打了赵、魏两国一个措手不及。将赵、魏联军15万余人消灭,魏国不得不献上南阳与秦国求和。

    可以讲这战是给魏王背上一个沉重的心理抱负,秦国有白起这样的大杀器,国力蒸蒸日上,魏国又紧邻秦国,况且魏国经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华阳之战国势大衰,魏王时时刻刻害怕这个“虎狼之国”。

    所以魏王对于救援赵国,采取了首鼠两端的态度。

    那这样做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对。

    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对于这次攻打邯郸的评价是,秦兵死伤过半,秦军必败。《孙子兵法》也说:

    攻城之法除非有充足把握要灭亡这个国家,否则劳师袭远,必败无疑。

    尽管如此,赵国的情势更为危急,长平之战将赵国的青壮年的兵力,消耗殆尽,导致坚守邯郸城都是老弱之兵。

    若此时不救赵,赵国灭亡后,韩魏两国的情势就会更为危急。

    故荀子在《臣道》一文中曾评价道,

    何为拂臣?就是为了道义,窃取国君权力,为的是纠正国君错误,以此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

    于是平原君派遣使者一个接一个来到魏国,对公子说:“我与公子攀为婚姻就是仰慕公子的高义,而现在赵国即将降秦而魏国不救,这怎么说公子急人所难。况且你看不起我,难道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平原君这话不去传达给魏王,而传达给不掌权的魏公子,可知魏公子在各国的地位。而且更有意思的事,赵胜不跟魏公子说“唇亡齿寒,合纵之法”云云,反而跟公子以私事做威胁。

    于是公子几次请求魏王,让门客一次又一次辩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不听。于是公子“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这叫什么?这叫临事之勇。有些人平常表现极为勇敢,但在面临大事之时,却畏首畏尾。真正的大勇是面对大事承担责任,不退缩。

    但是道德归道德,智慧归智慧。信陵君此举此为真算不上有智慧,相反倒显得有点头脑发热。

    要知道信陵君此举此为根本救不了赵国,况且信陵君是魏国仅有几人贤明之人。信陵君这一死倒是帮了赵国,魏国该当如何?难道秦国看到公子高风亮节会主动退兵?做事情怎么能时刻被情感所左右呢?更有意思的是,信陵君号称三千门客,遇到这种事情,没有一人提出不同意见,这很奇怪。

    所以信陵君此举虽然被史家所传扬,但没有经过细致谋划,完全出自自己的情感,倒显不出大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四公子篇(一) 读魏公子列传(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hr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