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记札记
战国四公子篇(二) 读孟尝君列传(中)

战国四公子篇(二) 读孟尝君列传(中)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20:30 被阅读30次

    上节讲的田文终于上位成了孟尝君。称为孟尝君以后继续招揽门客的事业。孟尝君在薛地,招揽各个诸侯的宾客以及逃亡有罪之人,都归附孟尝君。这里有一点很突出,叫“亡人有罪者”,那孟尝君招揽这批人,应不应该呢?自然是不应该,为什么呢?首先什么叫亡人,就是逃亡之人。逃亡之人未必有“罪”,举个例子,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这个樊於期在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最后自刎而死。算不上罪不可恕之人,甚至留下了轻生重义的美名。

    但是这样的人,也不是不可以收留,问题是怎么识别出来?重要的是一定对这个人有相关的考核。比如魏国的范雎逃亡秦国,对魏国而言就是有罪,但是范雎对秦国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至于有罪应不应该,要是真的犯法,不仅本国法律不容他,各国法律都不容他,则断不可收留。

    于是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想要让天下之士都倾倒。这个方法,关键只要有钱谁都会用啊?而且这样来的人都是为了利益而来的。我们想想商鞅去秦国,设身处地地想,商鞅最不应该选的就是秦国,秦国当时偏在西戎,六国都不理他,属于国际弃儿。但是商鞅去了,就是有感于秦孝公的求贤令。所以用金钱收买人才,导致的是真正的人才未必来你这。形成了人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食客,太史公用的词真妙,说白的就是来这混口饭吃。无论贵贱,孟尝君都一视同仁。这个一视同仁看起来很好,但关键是这导致真正人才没有获得自己的应有的位置,没有贤能的人呢,反而对于他而言顺风顺水。并且稍微有点不同,上下都不买账。那怎么办?我个人认为,一个字“阴”,就是暗中、背地里打破这种平衡,自然对真正有才之人给予不同的位置。

    孟尝君待客谈话,都有人记录,问明亲戚的住处,宾客离开后,就派使节去问候,奉送财务给他们的亲戚。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但行事之时,要做的妥贴。一般有才之人都有些傲气,如果你给送财物,给人感觉嗟来之食,那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说有一天,孟尝君和门客吃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宾客大怒。他认为饭菜不一样,没有吃饭就告辞而去,孟尝君急忙站起来,拿自己饭菜和他的饭菜对比,一模一样。宾客一看,羞愧自杀。我们一看真是感动,但是仔细一想,有点不对。这又不是武侠小说,大碗吃肉,大碗喝汤。就是是武侠小说那也要论资排辈吧。而且孟尝君宾客不去想怎么为主公出谋划策,却想利益均摊是否公平。实际上正在的人才不会在乎这种小利益是否公平,有才之人自然害怕怀才不遇,只希望自己才能被人所知。况且在一个组织内,人才水平都一致,跟没有人才没有区别。就像一把称,没有放砝码时两边相等,放了同等质量的砝码,两边也是相等,有什么区别?所以组织的领导者需要的不是制造平衡,恰恰是打破平衡。

    如果这样看来,孟尝君此举基本招不来真正人才,但孟尝君做的如此恭敬干吗?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孟尝君不懂识人辨人之术。第二、孟尝君压根就没想招揽人才。因为孟尝君家里有钱有权,唯一缺少名声。做这么多功夫,无非博美名尔。那哪种猜测对呢?继续往下看。

    孟尝君此举确实获得了美名,各国的士人都归孟尝君。但是正所谓人才不在多而在精,秦国有一商鞅便可强国。虽然可以广览门客,但是要慎用,慎用的基础就是你对每个人了解。孟尝君三千门客,自然做不到这一点。

    孟尝君对于门客不加选择,都友善的对待他。这个如果你有钱闲的没事干,这样干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招揽人才却万万不行,我们可以看看商鞅跟秦孝公的故事,商鞅干嘛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跟秦孝公讲什么帝道、王道,你直接讲法家强国之道不就行了吗。不行,因为我要试探秦孝公是不是一个好的“创业伙伴”。同理,君主不要试探门客吗?我们讲过候赢和信陵君,候赢也不是先试探信陵君才真正为信陵君卖命吗?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很贤明。就派泾阳君作为齐国的人质,来求见孟尝君。秦国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对秦国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才都是自己跑到秦国的。孟尝君一看,秦国此时国力已经很强大了,就只能入秦。宾客都不想让他走,劝谏他,不听。孟尝君为什么不听这些门客?我猜想有这么几点可能性,

    第一、孟尝君压根就不认为门客有什么好主意,本来就是博取美名的

    第二、门客只是叫他不要去秦国,但问题不去秦国后果谁去承担。

    第三、孟尝君也想入秦

    哪个猜测靠谱呢?

    然后,有个人叫苏代,苏秦的弟弟()就跟孟尝君说:“今天早上看见一个木偶人和一个土偶人窃窃私语,说什么呢。木偶人说:‘天如果下雨啊,你就完了。“,土偶人哈哈大笑说:”我生于土,败于土。今天下雨,漂着你前进,不知停留在哪。”苏代讲完这话看看孟尝君,说:“这个木偶就是君上你,这个土偶就是那个人质泾阳君。你现在要去虎狼之国的秦国,要是回不来,你不怕被土偶人笑吗”孟尝君一听,就不打算去秦国了。

    这里有个问题,这苏代不好好讲话,讲什么故事啊?我猜想有这么几点可能性,除了有趣以外,还有

    第一、讲故事话不说透,让君主去猜,猜对了天子圣明。

    第二、反正话不说透,最终解释权归我,一看君主脸色不同,就相自己利益那方解释。

    上节我们讲到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遂召孟尝君来秦,但是孟尝君没去。但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齐湣王(齐宣王之子,齐威王之孙)二十五年(二年),又招孟尝君入秦,而且孟尝君一到秦国就让他为秦相。结果有人跟秦昭王说:“孟尝君贤,而又是齐国国王的宗族,现在当秦国的国相,那一定是先齐后秦,秦国就危亡了。”这话也很有意思,秦国的大量人才都是外国人,唯一不同的是要么是自愿要么是走投无路,不像孟尝君是被胁迫的。所以我猜想这个人可能是秦国本地的贵族。于是秦昭王就囚禁了孟尝君,想要杀他。

    这个时候孟尝君决定走夫人路线,去找昭王的幸姬来求解。幸姬说:“听说你有一匹白狐裘,我想要”可是孟尝君只有一匹并且已经进献给秦昭王,没别的白狐裘了。孟尝君一听,就遍问门客,这帮门客大多就是来吃饭的,哪里想得出方法。门下有一宾客,跟孟尝君说:“我没投靠你的时候,是个梁上君子,偷窃的事我最在行了,我帮你偷出白狐裘,就行了”于是晚上装成狗,到了宫中,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偷出白狐裘了,献给幸姬。幸姬一看,眼睛就花了,就向昭王吹枕头风,秦昭王一晕,就放了孟尝君。孟尝君一看,赶紧跑,要是秦昭王反悔了就不好了。到了函谷关(秦国必须经过崤函通道)的时候还是半夜,孟尝君就急啊,这个不到鸡鸣守将不放客,怎么办。门下有个人会学鸡叫,就学鸡叫,这样一来,旁边的鸡就跟着叫,函谷关守将一看,今天怎么鸡叫怎么早,抱怨几声也就放关了。这个时候秦昭王派来追赶的人刚刚赶到,目送着孟尝君一行人出关。

    这就是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我记得小时候老师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帮小朋友,无论是谁都有作用。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鸡鸣狗盗毕竟摆不上台面嘛。而且门下要是都是鸡鸣狗盗之徒,真正人才谁来你的门下。而且有几个细节可以讲讲,

    第一、孟尝君甭管是胁迫还是自愿,这属于高薪聘请,那孟尝君为什么把白狐裘带着身边,进献给秦王,这不是属于献媚吗?

    第二、要是孟尝君真的贤明,在齐在秦,为官好像也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吧。

    这里就是上节的答案了,就是孟尝君不是不像入秦,恰恰相反,孟尝君很想入秦,从献出白狐裘就知道了。

    孟尝君有一次经过赵国,赵国的公子平原君以客之。赵国人一看,哟吼,听说孟尝君很贤能,百闻不如一见就去见孟尝君。结果看到孟尝君都笑了。为什么笑呢?大家笑孟尝君身高太矮。孟尝君一听,大怒,命令门客杀了几百个人,把一个县都给灭了。我们一看,傻了,这又不是武侠小说。况且都不论孟尝君贤明之名,孟尝君可是有官职的,就因为嘲笑你太矮,就是杀了这么多人。这才是笑话呢,孟尝君手底下三千门客,能言善辩之士应该也不少,这种公关任务很难吗?要是摆平,在历史上还留下美名,结果孟尝君用这种决绝的做法,足见孟尝君连思考都没思考。故佛家说贪嗔痴三毒,孟尝君深中嗔毒矣。孟尝君此人真的是贤明吗?这又给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齐湣王一看都说孟尝君贤能,寡人自知不如孟尝君,就让孟尝君当齐国的国相,相当于继承了他爸的官职了。

    当了国相,孟尝君干什么呢?我们想应该搞搞外交,弄弄内政吧。但《史记》说孟尝君怨秦,你看看孟尝君为人。孟尝君为什么怨秦,不就是秦昭王背信弃义囚禁了他吗?关键是孟尝君现在不是以他个人身份怎么样,你要是真是怨秦,那就派门客暗杀秦昭王,这也算改变中国历史了。现在孟尝君为了他的私人恩怨以国相的名义,以国家的名义去攻秦。

    孟尝君于是用齐国的力量帮助韩、魏两国攻打楚国,接着和韩、魏攻打秦国。借粮于西周君(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只有一块小领土,结果还被两家贵族瓜分,一方称西周君,另一方称东周君。)那这个方针对不对呢?或者说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苏代(韩庆)对孟尝君说:“你现在帮助韩、魏两国攻打楚国(垂沙之战),来加强这两国的力量,现在又要打秦国,再去增强韩、魏的力量,那么韩国、魏国就会轻视齐国,畏惧秦国。你不如让我国和秦国加深交往,你不要去进攻,也不去借军粮。你的军队逼近函谷关而不去进攻,让我国把你的情况跟秦昭王说:”孟尝君决定不会打秦国的,他只是想让楚国割的东国给齐国,秦国也会放出楚怀王来讲和’秦国不受损失而让消除了祸患,秦国一定愿意,这样楚王也会放出来,齐国得到东国也会强大,秦国处于三晋的西边,三晋一定会重视齐国‘’

    这段话讲了一堆话,首先我们想齐国去攻秦是很划不来的,因为秦国和齐国不接壤,打下了秦国的国土,好处都由韩魏两国拿走,所以攻秦对齐国不划算。至于攻打楚国也是一样,韩魏楚跟齐国接壤,打下楚国,好处也是韩魏拿走,对齐国来说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所以正确的战略是一方面齐国内部大力发展,结交好秦国。用重金贿赂其他国家的人,等待时机。

    最后苏代(韩庆)的请求,秦国背信弃义,没有释放楚怀王。这也很简单,现在是战国时期,不是春秋时期,还谈些假仁假义的事情。况且面对的是信奉强国之术的秦国。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孟尝君在齐国做国相,他的舍人替孟尝君在封邑放高利贷结果三次都没有收取到封邑的租税。孟尝君就问他,他说:“有个贤能之人,我私下借用你的名义给了他,因此没有收上来赋税”结果孟尝君发怒,斥退了魏子。我们看孟尝君所作所为真不像爱才之人,魏子说有个贤能之人,不管魏子说的对不对,可以去调查一番,可是孟尝君没有。孟尝君手底下都是鸡鸣狗盗之徒了,魏子这种贤能之人还把斥退。结局怎么样呢?过了几年,有人诋毁孟尝君说:“孟尝君要为乱啊”,等到田甲作乱,齐湣王就怀疑孟尝君跟此事有牵连,孟尝君就跑了。魏子口中的那个贤者,就上书给齐王,说孟尝君决定不会作乱,并且在宫门前自杀来证明孟尝君。齐湣王一看,就调查了孟尝君,孟尝君果然没有谋反,就召回了孟尝君。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孟尝君可以说这十年为相,基本没什么成就。当然这个故事,《战国策》没记载,真实性全靠读者领悟了。

    后来,秦国的亡将吕礼在齐国做国相。吕礼是谁呢?据《战国策·东周策》记载

    说白了,吕礼就是秦国派遣到齐国做国相的。至于逃亡之辞,是编造之辞而已。吕礼当了齐国的国相,想要让苏代陷入困境。他为什么非要弄苏代呢?一般认为是合纵连横两种策略的较量。

    于是苏代就跟孟尝君说:“周最(人名)对待齐国,很好,结果齐王驱逐了他,并且听信亲弗(亲秦派)之言让吕礼为相,这是亲近秦国的原因。这样一来,如果这两个亲秦派在朝中呼风唤雨,那你的地位就不保了。你不如打赵国,你一打赵国,赵国就要跟秦和魏联合,然后收留周最来提升你的名声,这样一来,违法齐王的信用,使齐王失信于秦,齐国不去联合秦国,那么天下各国都会靠拢齐国,那么亲弗必走,齐王只能依靠你,那么你的地位不就保住了吗?”孟尝君从其计

    我们先不论这个说法对不对,孟尝君为什么从其计?不就是苏代说这样一来,孟尝君的地位就保住了吗?这种想法,把国家的生死存亡视而不见,而着眼于个人的私利。

    而且苏代之言,表面上为孟尝君着想,实际为自己着想而已,破坏秦齐联合,不就是为自己着想吗?

    上节我们讲了孟尝君鸡鸣狗盗的故事。这回我们继续,孟尝君害怕。读过上节我们知道,孟尝君害怕吕礼在朝中的位置。孟尝君想要保住自己的位置,他要想辙。那他想了什么辙呢?孟尝君给秦国的宰相魏冉写了封信。这个魏冉是谁呢?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宣太后的弟弟。他跟魏冉说什么呢?他跟魏冉说:“我听说秦国想要利用吕礼达成秦齐联合,有这事吗?丞相怎么这么傻啊,吕礼要是促成秦齐联合,那有你什么好?这样一来,秦齐两国就来联合起来对付三晋,吕礼也会官拜秦、齐两国的宰相,那你的位置就摇摇欲坠了。再者说,即使齐国免于兵祸,齐国还会怨恨你。我为国相你考虑,你不如叫秦王打齐国,齐国被攻破,我会设法请求秦王把所得的齐国的土地封给你。齐国一旦被攻破,秦国会害怕魏国强大(因为攻破齐国,与齐国接壤的韩魏两国就得到了利益),那秦王就会依靠你去结交魏国。魏国又会害怕秦国,它就会推重你去结交秦国。这样一来,攻破齐国为功劳之一、挟持魏国功劳之二、又得到齐国的封邑,这样一来你在秦国、齐国都得到敬重。相反如果吕礼被重用,你的情况就不好了。”魏冉一听,孟尝君说得对,就赶紧向秦昭王进言。看来魏冉也和吕礼不和。

    我们看了孟尝君一番话,毛骨悚然啊。他怎么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要秦国来攻破自己的国家。

    故荀子评价孟尝君说:

    当然,我们看孟尝君这一番话,他至少告诉我们一点,做事之时,往往可以依靠外部力量。但是做这个决定之前,要考虑一个问题。你凭什么要人家帮你,难道就靠你孟尝君的名声吗?你也不看看秦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虎狼之国啊。你一定要跟它进行利益的交换。既然是利益关系,那大家有利益时,是好朋友。一旦利益消失了,这帮人就会反噬于你,其中关系,不可不慎。但不得不说孟尝君一生都是从外援里出发的,从当年上位就是如此。

    后来齐湣王灭了宋国,就想去掉孟尝君。孟尝君害怕了,齐湣王这是念念不忘除去我啊。怎么办?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就到魏国去。他到魏国干吗?当然是寻找外部势力啊。魏昭王就让他作宰相,与秦国、赵国联合,与燕国一起攻破齐国。这段历史,如果熟悉的话,知道叫乐毅五国伐齐。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内奸就是号称战国四君子之首的孟尝君。

    而乐毅伐齐以后,齐国势力越来越弱。齐湣王也在逃亡途中死去,这样一来孟尝君的威胁也就解除了。更神奇的是,在那个乱世,孟尝君最后竟然中立,不仅中立,孟尝君最后也算是得以善终。

    这样看来,孟尝君抛开为一己私利以外,这个人的能力真是强大。我们再回顾孟尝君这一生,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为了上位,建议父亲招揽门客。为了保住自己位置,那是在各国之间大搞纵横捭阖。要论历史功绩也不是没有。齐楚垂沙之战,打得楚国由盛转衰,但问题,这场战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另外对秦的战争也是如此,正所谓越国以鄙远,与三晋有利而齐无益啊。

    你也可以感觉出来孟尝君养士和信陵君养士完全不同。在信陵君那篇我曾说过信陵君养士考一个“义”字,而孟尝君养士靠一个“利”字。实际上并非说靠“利”去养士不行,这当然可以,但如果在“利”上多投入感情投资,势必让组织更稳固。什么叫感情投资,大家应该听说过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对策。

    要是这个纯粹是来吃饭的,你用感情投资,那属于浪费。相反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例如商鞅),你只给他低端的需求,你是留不住人才的。当然感情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论是哪一方已经感觉不出来这是投资,而是真心为对方,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例如候赢)。但是也绝不是说利益不重要,没有利益谈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就像气球会崩塌的,谈完理想也必须谈谈利益了。

    按理说,孟尝君一生已经讲完了,到此就应该“太史公曰”,但是太史公话锋一转。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孟尝君何德何能能够数年不倒?第二、前面讲的都是孟尝君自己的故事,这个号称战国四公子之首的孟尝君,他的门客又是怎么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四公子篇(二) 读孟尝君列传(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rr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