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潇然集教育读书
“圣人生于疾学”:读书无用?

“圣人生于疾学”:读书无用?

作者: 上川夏春 | 来源:发表于2016-04-15 09:40 被阅读181次

“圣人生于疾学”

——读《吕氏春秋·劝学》

川夏

图片:来自网络

何谓“圣人”?“圣人”在儒家学说中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当然有时也特指孔子,即孔圣人。有人曾指出,圣人是天生的,生而为圣,所以从古至今能成为圣人者少之又少。但我想,天生圣人的观点不足以对当今有好的益处。那么圣人若不是生而为圣,是怎样修炼成圣人的呢?

《吕氏春秋·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我想这句话当是道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首先来弄懂几个词的含义。对于疾学,刘文典曾这样注解:疾当训力,疾学犹力学也。所以,在这里,疾学即努力学习意,疾为努力、尽力之意。何谓魁士?即贤能之士,魁,有杰出意。尝,即曾。因此它的大体意思是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按这样的思路再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拥有高尚品德,高超智慧的圣人并非天生,而是在不断的努力学习中产生的。圣人与普通百姓并无不同,区别只在于是否能够“疾学”。那些能够尽一切力量学习,不断修养自身,使自身品德、智慧达到较高境界的人,自然而然就是人人羡慕的圣人;那些不努力、不持续学习,不能恒久修养自身的人自然永远无法成为圣人,只能永远生活在圣人的光辉下。

那么,既然圣人都是在尽一切努力学习中产生的,圣人都要一步步从普通人做起,努力学习,达到品德高尚、智慧高超之境界,成就圣人之名。更何况我们不是圣人呢?我们岂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这样便可以靠近圣人,成就自己的美名。在这个不出产圣人的社会,努力学习当是修养自身的刻刀,同时也是社会适应、生存能力的体现。我想“圣人生于疾学”的现实启示不外如是,社会上的人,尤其是处于底层的知识贫乏者,只有不断的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为自己谋得一份体面性程度较高的工作,因为工作是一切生存的基础和根本;此外,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明是非,辨善恶,不断地修养自身,无限的靠近道德高尚,智慧高超的圣人境界。

下面就以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职业来具体谈谈“圣人生于疾学”的现实启示。

生于当今社会,你我他并无本质的不同,但是往往会出现三六九等的划分,出现不同的圈子、群体。抓住本质,其实我们都是被职业绑架的可怜人。人并无不同,不同的是你我的职业。职业的不同,映射到我们身上,因此就成为我们自身三六九等的代号。然之所以会出现工作的体面性程度不同(职业的三六九等我称之为工作的体面性的程度不同)、职业的三六九等、高低贵贱不同,全在于我们自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正是此理。职业的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后来人为的划分、演化出来的。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职业的本质并无不同,都只是个人安身立命,得以在社会生存所依赖的工具。这种形式上的高低贵贱只是那些爱慕虚荣者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区分你我的身份、地位的一种手段。比如,我每天坐在办公室,动手签个文件就进账百万,而你每天要推着三轮车卖水果,辛辛苦苦赚那几百元。在人们心中,我坐在高楼大厦里的办公室,吹着空调,而你在街头巷尾、风吹日晒,这就是差距,这就是高低贵贱,这就是工作的体面性不同。现今社会,经常出现的那些卖菜大妈、送水大叔因弄脏某某老板的鞋子、衣服而遭受殴打的事例比比皆是。这反映的就是这些老板的心理,我高贵你低贱。因此,“圣人生于疾学”在现代社会的突出意义就在于,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改变一个人工作的体面性。那些努力学习的人,能够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找到一份体面性高的工作,不用出卖自己的体力;那些学习不够努力的人则只能找到一份体面性不高的、出卖体力的工作。其实,体面性的高低在另一个程度反映的是人们心中职业的高低贵贱(这种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想法是无法消除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尺,这里说的只不过是普遍的情形罢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职业分流,被人为划分三六九等,但我并不认可职业歧视,认为在工地干活的农民工,在公路上打扫卫生的大叔大妈等就低人一等。对于前文中出现的及类似的不公正事件我是强烈谴责的,对于其中的主人公我是坚决唾弃的,对于受害者我是心怀同情和不平的。但是不得不说,正是职业的分流,不断地促使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良好运行,同时也是催人努力学习的最好土壤。这突出表现在为人父母者若在学习上没有什么成绩,就把学习的期望、期盼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因为在他们心里,唯有读书,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有出路,改变自身的工作的体面性,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被职业绑架的我们被划分到不同的圈子、群体中,形成某些人眼中不同的“等级”。在你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社会的现状的时候,你只能去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所以,“圣人生于疾学”给我们最大的现实启示就是,要不断的尽一切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修养、磨练自身,在工作的道路上占据制高点,让你在三六九等的职业划分中处于相对的“治人”的地位,而非“治于人”。

相关文章

  • “圣人生于疾学”:读书无用?

    “圣人生于疾学” ——读《吕氏春秋·劝学》 川夏 何谓“圣人”?“圣人”在儒家学说中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当然...

  • 陈疾【未完待续】

    陈疾 春困 陈疾生于春,雾都捉襟见肘的春。他也的确有陈疾——脸盲。每个面孔在他眼中都...

  • 学习,是平民孩子成长的高速通道

    中科院社会学调查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社会中高层从不认为读书无用,他...

  • 王符《潜夫论》卷1赞学诗解3君子学以聪明自彰圣人制经以遗后贤

    王符《潜夫论》卷1赞学诗解3君子学以聪明自彰圣人制经以遗后贤 题文诗: 如此是故,造父趋疾,百步而废,而托乘舆, ...

  • 读中国哲学史之戴震

    戴震,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学于多位大师,博学善思。开创了乾嘉朴学的“皖派”。后进入四库馆任纂修官,积劳成疾死于任所。...

  • 【心想生】自在人生第17期精华分享

    17-1 圣人之学 圣人之学是什么?是学你的真心自性的学问,它不是学孔子的教导,它不是学佛陀的教导,或者老子的教导...

  • 第039篇|圣人出而黄河清

    ✿|圣人出而黄河清 圣人出而黄河清,这是《幼学琼林》里的句子。《幼学琼林》是明代蒙学教材,它为什么要这样写...

  • 曾国藩学做“圣人”

    曾国藩进京后,曾国藩在翰林院却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因为他发现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

  • 曾国藩“学做圣人”

    1、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高中进士之后,曾国藩衣锦还乡,在家里休息了将近一年。道光十九年(1839)底,曾国藩告...

  • 曾国藩学做“圣人”

    三十岁时,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如何做圣人? 首先是立坚韧不拔之志。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圣人生于疾学”:读书无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tn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