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前,遇到过两个学生家长,张妈和李妈。
(一)爱太深,不放手
张妈的孩子12岁,初一 ,在我身边补数学。第一次见到母女两个,妈妈一脸着急,急切的模样。孩子很文静,看不出什么心情。第一节试听课,张妈坐在我的教室外边没有离开一步,整整两个小时。我们中间小休息了十分钟,孩子们习惯了坐下来聊聊天 ,吃点东西,不怎么外出。刚好那天没有一个孩子要出去上厕所,都坐在教室里休息。最后结束的时候,孩子走出去了。
张妈一脸笑容迎接孩子,一边看向我,嘴里说着:呀,一下子上了两个小时,累不累啊,渴不渴啊。真辛苦啊!赶紧接点水喝。然后问我有没有一次性纸杯。
我一开始有点诧异,这话是对谁说的,老师,还是孩子,我就委婉的拒绝了,说没有,这里没有一次性杯子,也不渴。
我就去洗手,回来发现,张妈问领导要了一个新玻璃杯,接了水,捧着喂孩子。我突然觉得刚才好尴尬啊,原来刚才人家是对自己孩子说好辛苦啊!不是对我说的。
张妈就和我沟通,说孩子上课咋样,能听懂不,又问孩子愿不愿意跟我。孩子点头愿意。张妈就把自己的焦虑给我吐露一下:我家孩子以前学习老好了,每科都是第一,现在到了初中,数学一下子跟不上了,把我给急死了。
我一看家长很着急,我都害怕带这样的学生,家长肯定是急功近切,想立马让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恨不得一下子得满分。
后来孩子就跟我学数学了,孩子确实踏实,态度认真,但是反应能力,思维能力,活学活用能力相比其他孩子较差。同一类型的题,我可以给她讲五遍,再出一道,还是不会写。几个孩子一起听题,一遍过,别人都能完整写出答案,她写不出来。
再后来,她晚上也跟我学习。每天晚上妈妈都和她一起来,或者是爸爸,进教室前都是坐在外边先吃饭。张妈总是带着饭盒,里面装热腾腾的饭菜。而教室里,我的一些学生们则是一下课就匆匆赶来,嘴里啃着面包,手里写着作业。他们争取快点写完,好回家吃晚饭。而他们的家长基本从来不出现,偶尔来一次也是沟通学习情况,不带一点吃的给孩子。
那一刻,我就看出来了差别。同样年龄的孩子,张妈可能更加爱护孩子,怕孩子吃不好,所以这样辛苦付出,而其他一些孩子,家长也未必不爱孩子。
学校测试了几次数学,张妈的孩子还是差其他孩子很多。其他孩子即使对我说考砸了,分数也比张妈的孩子有进步,做题正确率很高。张妈的孩子,总是把试卷做得满满的,错题很多,计算错很多,难题没思路,好像脑子不开窍一样。张妈依然很焦虑,着急的睡不着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