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历史舞台上的一个过客。在《三国演义》里,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大坏蛋;在《三国志》里,他的形象却是一个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那历史上的华歆究竟是怎样的?
说起华歆,大多数都会想到他和管宁的故事。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华歆则拾起金子看了一番后才扔了它。又有一回,“贵人”乘着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还时不时的发出羡慕的感慨。于是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从这则故事里,华歆积极入仕的抱负可见一斑。
有人指责华歆贪财,捡块金子看了看就贪财吗?华歆尽管身居高位,但始终为官清廉,生活也很清贫,哪里看出贪财的迹象?他经常把禄米和皇帝赏赐赈济亲戚熟人。家里连一石米粮食的存储都没有。朝廷经常将被罚没为奴的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肯收留,而是将她们都嫁了人。因此曹丕很感慨,下诏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所为暗合天地之道,大官们都吃着丰盛的佳肴,只有华司徒以简单的蔬菜佐饭,却从不计较。”
在史学家的笔下,华歆拥有很多正面评价。有一回华歆和王朗为躲避贼寇同乘一条船避难。这时有个人也想搭顺风船。华歆表示很为难,王朗却欣然同意,把那人叫到船上。结果增加一个人后船便开得慢了,贼寇也要追上来,这时王朗就想把那个人赶走,华歆却说:“刚才我犹豫就是这个原因,但现在既然已经接受了他上船避难,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华歆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而王朗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比起《三国演义》里的大奸臣华歆,这个正人君子华歆似乎更有真实性。
从此,王朗成了华歆的小迷弟,处处跟着偶象学。华歆在腊八节这天召集子侄们饮宴,王朗得知后也学着这样做。这事传到当时的名臣张华那里,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华歆聚会是因为穷,利用小节日给子女改善下生活,而王朗家富有,却也学华歆,真是只学到了皮毛。华歆拥有这样的小迷弟,正说明了他品德高尚。如果不是一个人品德高尚,怎么会引得旁人来模仿?
在魏国朝野上的华歆立有大功,曹操死后,华歆死心塌地地保着曹丕,在曹丕簒汉过程中立功,并主持了禅让仪式。之后他身居高位,却家境俭仆,可见华歆是一代忠臣。可是《三国演义》里华歆这个人物是一个乱臣贼子,助纣为虐的奸臣,属于墙头草式的人物。孙策派虞翻送来一纸檄文,他就吓得投降了。此后他一直在东吴效力。在赤壁大战之后,孙权出于战略需要,派华歆出使曹营,表刘备为荆州牧。结果华歆这趟出使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被曹操留在许都账下听用了。汉献帝刘协被曹操欺负之后同伏皇后密谋,给伏皇后之父伏完下密诏,要他联合孙权、刘备讨伐曹操,结果密诏被曹操截获。华歆这时窜上前来,把伏皇后从后宫的夹壁中揪了出来,送到曹操面前。结果伏皇后被曹操所杀,整个家族也被诛杀。
良禽择木而栖。华歆先依靠孙策,再投降曹操,品德上并无差错。当时孙策、孙权等人俱是大汉子民,曹操为大汉丞相。张辽、张郃、黄忠、姜维,这些名将后来都曾拓疆开土,而当年都曾背叛过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见华歆无论是投孙策还是曹操,都不是其道德很差,而是因为其品德高尚还及才华出众得到赏识。
《三国志》评价他“清纯德素”,似乎与《世说新语》中的他不同,我认为,他积极入仕,有着与管宁一样的品质,不爱钱财,道德高尚,才智俱高,也配得上“清纯德素”四个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