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圣经有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基督教自诞生以来,西方政治的政教分离并不是常数,而是时断时续。
公元800年的圣诞前夕,教宗在圣伯多禄大殿内给查理曼加冕为帝,一个新生的罗马帝国在西欧建立,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在西欧历史上开启了一个属性为天主教的、覆盖了当时所知道的世界的,一个被神话了的皇权以及俗世政治和宗教事务纠缠不清的世界。
这是一个皇权与教权争权夺利的世界,一直到十一世纪,皇权还基本上控制着教权,虽然僧侣们常以他们行使的奇迹战胜拥有军队的君主。但主教的任命权通常还是掌握在君主的手里。
到了十一世纪,教会已经非常富裕,这除了因为有着虔诚教徒的捐赠,也由于教会的圣职是通过层层买卖后的盘剥。教会的腐败已是社会上的重大问题。除此之外,使教会的纯洁性受到质疑的还有僧侣们的婚姻生活。是的,你没看错,在公元十一世纪前的僧侣是可以结婚的,(按圣保罗的话:“做主教的必须无可指责,只做一个人的丈夫”)这在教义上并不存在道德问题,问题是一旦僧侣们有了家庭,将把重心放在世俗的家庭上,而教会的财产也将由于他们的私心而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与纯正的信仰极不相容了。如此种种,于是到了十一世纪就出现了一些热诚而虔诚的人士,他们觉得有必要开始督促教士们过清规戒律的生活,于是一项对教会与世俗皇权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渐渐开启了。
十一世纪的西欧是变革的时代,也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首次有了持续进步的时代。它的进步不但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最重要的还在于教会的改革,及影响到后世的政治变革。到了本世纪末,经院哲学产生。
经院哲学,又称士林哲学,意指学院内的学问。起初受到神秘、讲究直观的教父哲学影响,尤以奥古斯丁主义为最,后来又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启发。 经院哲学是中世纪的哲学学派,强调将信仰与理性结合,它采用一种批判性的哲学分析方法,该方法以拉丁天主教有神论课程为基础,该课程在大约1100年至1700年间主导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学。 维基百科
教会的改革在最初是自发的,它以绝禁僧侣的婚姻渐渐拉开帷幕。虽然结婚的身份对于僧侣来说并非有罪,但独身的僧侣更受到赞扬。一个圣洁的僧侣若能保持独身,对于教会的权威来说是很重要的。
革新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10年,它诞生在虔诚者威廉一世所创建的克吕尼修道院。威廉是阿基坦公爵,他曾建立过无数的修道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910年所建的克吕尼修道院。
威廉没有将修道院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而是让它直接对教皇负责。这与当时现存的修道院都不相同,因为那时大多数修道院都是受私人或家族势力所控制,院长和官员也由这些世俗势力所委任,导致很多未受过训练甚至不合法的院长和官员得以当选。 克吕尼修道院不但避免了极端的禁欲主义,还保持了尊严和礼法。到了公元十一世纪,革新派又创立了不少教团,他们严守着边奈狄克特的教规,将修道院逐渐的打造成一方净土。
在教会的改革中还有最更重要的一项,就是将教会内部的叙任权由世俗的皇帝那里夺回来。这是一个漫长的斗争,它从十一世纪晚期开始,一直往后持续了有二百余年,在此期间教皇与皇帝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这个过程也是天主教国家政教分离的过程。
掀起这场斗争的领衔主角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他认为,教皇应对所有的基督徒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利,包括罢免皇帝。他宣称,只有教会才有权力任命主教,而不是世俗的权利机构。
根据教皇的要求,教会开始改革,首先一条,就是严禁教士和主教结婚和生儿育女,以此杜绝遗产和职位被亲属继承。接着抨击教职买卖,从而终止教会内部的腐败。接着就是与皇帝争夺叙任权。
格里高利的改革触及了所有的既得利益的主教们,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但获得了所有民众的支持。
公元1075年,教皇宣布要将罢免主教和世俗教职的权利,从国王手里夺回来。
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的回复则是,将教皇直接罢黜。于是格里高利将皇帝逐出教会。(皇帝一旦被逐出教会,他的权力就不具备了合法性)
在这场斗争中,日耳曼的君主们站在了教皇一边,这迫使亨利四世在1077年赶来教皇的住所求和,教皇要求他穿上悔罪服在门外的雪地里赤脚等待三天。在亨利表示悔过并宣誓将来一定按照教皇的指示后,教皇才赦罪并恢复了他的教籍。
然而皇帝的悔过并非诚意,他虽然接受了教皇的权威,但仍不愿承认教皇委任主教的权利。此时的教皇由于受到了自己神学戒律的束缚,这些戒律中有一条要求对悔罪者给以赦罪。可当他发现了自己被骗后,已不能再去支援日尔曼的君主们与皇帝对抗,因此他们认为自己被教皇欺骗了。
重新拥有权利的亨利四世继续占领罗马,他罢免格里高利并提名了新的教皇。格雷高利被迫向意大利南部的诺曼国王们求救,结果救兵们洗劫了罗马,并将格雷高利一同带去了南方,实际上是成了他们的俘虏。
格雷高利的失败并没有使叙任权的争夺停止,他的继任者继续与皇帝争夺教会任命的主动权,并再次将亨利四世和他的儿子亨利五世相继逐出教会,另一方面皇帝也同时罢免教皇,扶持自己的人成为对立教皇。这种斗争一直到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的召开,皇帝最终放弃叙任权,教皇则承认皇帝在一系列世俗事务中的权利。政教从此正式分离。
十一和十二世纪的宗教改革,尤其是教会在叙任斗争中的胜利,为后世现代世俗国家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它结束了欧洲政教合一的时代,这样的情况没有出现在东正教的拜占庭,也没有出现在伊斯兰世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民主制度会出现在西欧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此同时,由于教会没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跟国王相抗衡,教皇就发起了对法律源头的探索,其用意是从法律中找到支持自己的主张。随着十一世纪末重新发现的《查士丁尼法典》,教会第一次有了法理权威去制定法律。
为了研究法律,到了十一世纪末,教会开设了许多法律研究中心,这些中心就是欧洲现代大学的前身。这项运动所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罗马法从此取代了在欧洲盛行已久的日尔曼惯例法,使欧洲从此有了统一的跨国规则。
可以说在公元十世纪,是没有哲学的世纪。但随着十一世纪宗教改革的深入,基督教的经院哲学出现了。经院哲学最早萌芽于修道院内讲授的神学,因以研究《圣经》而得名经院。经院哲学是中古欧洲时期的重要成就。 它的目的是使哲学为神学服务。 按波伊修斯的话来说: “要尽可能地把信仰和理性结合起来”。 虽然经院哲学研究的是宗教问题,但它又绝不仅仅局限于宗教的范畴。
被称为奥古斯丁第二的安瑟勒姆(公元1033 -1109 年)出生于意大利。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源自圣奥古斯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柏拉图的思想。主要著作有《论上帝的存在》和《独白篇》。他主张先信仰而后理性, “除非我信仰,(否则)我绝不会理解。” 认为基督徒应由信仰进展到理性, 而不是从理性出发达到信仰。安瑟勒姆认为如果有人怀疑上帝是最伟大的存在者,这就证明这个怀疑论者心中已经存在上帝。
安瑟勒姆的哲学可以说是继承了柏拉图的传统,但还没有阿奎那所具有的明显的经院哲学特征。在之后出现的阿伯拉尔出身于法国骑士之家,公元1101年,他在巴黎的讲学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慕名而来的5000名学生。他最著名的著作是《是与否》,由于他惊世骇俗的叛逆思想, 教会把他说成是 “撒旦”。
阿伯拉尔主张信仰必须建立在人类的理智上,主张对宗教权威也要大胆的怀疑。他说: “怀疑使我们探究,探究使我们获得真理。” 阿伯拉尔的方法论在形式上规范了经院哲学。 所以很多哲学家把他与安瑟伦看作经院哲学的共同创始人。
一直到公元十三世纪为止,中世纪的哲学还主要是停留在柏拉图学派上。自公元十一世纪起, 欧洲许多大学相继出现,他为经院哲学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人们最初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是片面的,对他的全部了解主要是在鲍伊修斯的《范畴论》和《正谬论》中,他只是被当作辩证家而存在,只有柏拉图才是宗教哲学的理论家。因此当亚里斯多德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后,曾引起了以柏拉图哲学为基础的奥古斯丁主义哲学传统的不满, 最初还被禁止,之后又被提倡。 亚里士多德体系遂逐渐取代了柏拉图的体系。 由此产生了著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最终成为经院哲学的主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