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奎师那的教导表明,阿周那通过放弃行动而获得喜乐的计划是由于缺乏理解。阿周那的问题不是由行动及其结果引起的,而是由他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引起的,不论他行动与否,它们仍将继续困扰他。事实上,只有抱着行动瑜伽的态度来采取行动可以消除他的喜欢和不喜欢,他问题的根源。
主奎师那首先教导阿周那行动瑜伽的目的,也向他揭示弃绝的真正含义。放弃行动不是弃绝,因为放弃的前提实际上在控制行动,这个概念是一个错误。人们必须看清付诸行动是什么,你意识到你所有的身心活动,以及执行这些活动的能力,因此,你不是它们,你是纯粹的意识(Caitanya),在其中存在所有这些功能。你得出结论,你是一个行动者,然后决心放弃行动,而你本来就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意识是不行动的。
了悟自我是不行动的人总是自在的,即使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智者放弃了他或她是行动者的观念,发现了自我不行动的本质,这就是弃绝的真正含义。
“藉由知识弃绝一切行动,他欢喜地居于这九门之城(这个身体),既不行动也不引起任何人行动。”
我,意识每时每刻无所不在,因其存在,眼睛、心智和四肢得以运作;在我(意识)中,思想活动,星移斗转,在我(意识)中是整个时空框架,即使不存在的概念也存在于全能的意识中。作为全能的,意识不能动,它不付诸行动。因此,我,意识,是不动的。知此即是放弃行动,了悟该知识的人不怕行动,他或她镇静自如。
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个疑问:如果一个人必须通过知识来发现不行动,弃绝行动的目的何在?为什么应该有完全弃绝的规则,正如在《吠陀经》和《薄伽梵歌》中描述的那样?如果行动的弃绝只能通过知识来实现,而不是真正的放弃行动,这种特殊生活方式的地方何在?阿周那可能会问这些问题,因为他的理解是:有两种生活方式,每种方式都可以帮助个人实现终极益处(Sreyas),一种是弃绝的生活,另一种是行动的生活,两者皆可以解脱,两者皆有束缚,取决于个人的态度。阿周那认为个人可以在行动和弃绝中做出选择,由于他强烈希望避免所面对的战争,阿周那自然认为,如果个人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有选择的话,人们就会急切地选择弃绝者(Sannyasi)的生活,一种免除责任社会的生活。要理解阿周那思维的错误,人们必须在印度社会的背景下看待完全弃绝(Sannyasa)。
责任、弃绝和完全弃绝
印度社会是以责任为本的,妻子有责任帮助丈夫,丈夫又有责任让她幸福。如果每个人都履行他或她的职责,其他人的权利是有保证的,他们之间没有冲突。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或另一个人忽视了其责任,只是喧嚷其权利的话,就一定会有冲突。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因此,他们对社会、家庭、国家、人类,甚至自然的要素都负有责任。一个国王是其王国的受托人,公正地治理公民是他的责任。公民有义务捍卫国家,支持国王。 父母有义务培养出孩子最优秀的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空气和水。在《薄伽梵歌》的第三章,主奎师那说,从别人那里只获取而不履行其责任的人是盗贼。我们生活靠相互帮助,所以我们对彼此有明确的责任,乐于履行这些职责是行动瑜伽。
由于社会是以责任为基础的,一个人应该履行他或她的责任,直到他或她被解脱的渴望所驱动。在践行行动瑜伽的生活多年以后,你的态度将会改变,你不再受到喜欢和不喜欢的左右,而是代之以客观的态度,并洞悉生活的唯一的目标是解脱。那么心智的状态将是“这一生,或此生以后,我不再想要任何东西,我不再渴望安全感或享乐,我对这些不感兴趣,我不寻求它们。”
当你达到这个层次的理解时,一个选择呈现给你,你会以尽职尽责的态度继续履行行动,你通过师从一位老师来寻求自我知识,或者你可能成为一名桑雅士(Sannyasi)——一名弃绝者,过着完全献身于学习和冥想的生活。
桑雅士(弃绝者)不参与社会,他或她对家庭或社区不负有义务,不受任何人的管辖。桑雅士的唯一的义务是投入学习和反思,承认《吠陀经》所揭示的自我是无限的事实。社会支持这样的人,并尊敬地对待他,没有沙杜(托钵僧)饿死,但同时没有人成为沙杜而寄希望于社会支持他或她,任何社会都会照顾一个想过着僧侣生活的人——致力于追求知识的冥想生活。
赞扬知识及阿周那的困惑
阿周那对于选择哪种生活方式的困惑归因于主曾多次告诉他要采取行动,同时他反复称赞知识是解脱的直接手段。
“即使你是所有罪人中最罪恶的人,一旦你登上知识之筏,你依然肯定跨越这罪恶之海。”
谴责自己是罪人,是无知的结果。罪、错误的行为,属于行动者,而非不行动者。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不行动者,你的罪何在?通过这种知识,你将超越所有的悲伤。如果你了悟你的本来面目,问题就解决了,正如在梦中犯下多起谋杀罪的做梦者一样无辜地醒来,当你在“你是不行动的意识”之知识中觉醒,你将摆脱所有罪恶。
在《薄伽梵歌》的第四章,主奎师那赞美使人摆脱一切悲苦的知识。“没有什么像知识一样纯净”( Na hi jnanena sadrsam pavitramiha vidyate);“知识之火焚烧一切罪恶”( jnanagnih sarvakarmani bhasmasatkurute)。阿周那可能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困惑:“你一再赞美知识,而在战斗中,我除了得到寡妇的哭泣之外,会得到什么知识?请告诉我为什么我应该战斗?为什么我不能过桑雅士的生活?在第五章我们再次发现阿周那的问题:
“你赞扬弃绝行动,又赞扬行动,奎师那啊,请你明确告诉我,两者之中,哪种更好?”
阿周那并不因第三、四章的教导而变得更聪明,在第五章的开头,他的问题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方面赞美弃绝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求我采取行动?两者并不能达到同样的目标。难道不是行动有束缚,而弃绝获得解脱吗?请清楚告诉我什么适合我,我准备遵循你所说的每一个字。”
弃绝及行动:它们的作用
阿周那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但主不能告诉他哪种生活方式更好,因为它们不是二者择一,正如人们不能回答问题:“我要上大学呢?还是获得学位?”上大学是手段,学位是结果——一个不比另一个更好。同样地,行动瑜伽是弃绝生活(致力追寻知识的生活)的必要准备。因此,主奎师那不能给予阿周那任何明确的选择,他的回答似乎只会延长困惑。
“完全弃绝及行动瑜伽皆通向解脱,然而在两者之中,行动瑜伽比完全弃绝更好。”
在这个答案中,主奎师那并非推荐行动瑜伽优先于完全弃绝,他试图让阿周那看到这两者之间是没有选择的,个人采取适合于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人的态度正确的话,完全弃绝(Sannyasa)所取得的成就,通过行动的生活同样可以实现。这就是为什么主奎师那说:完全弃绝和行动都有助于个人发现解脱。但是,如果个人不具有冥想的心智的话,完全弃绝是非常困难的。行动瑜伽带给个人冥想的心智,能够发现事实:真正的完全弃绝藉由“我是不行动的”知识,而非放弃行动。
主奎师那在后面的经文中重复行动瑜伽的必要
“哦,伟大的战士啊,没有行动瑜伽,完全弃绝很难实现。”
主奎师那意思是:个人在通过行动瑜伽的练习获得冥想的心智之前,如果采取完全弃绝的话,只会贬低完全弃绝的规则。因为个人尚未准备好而采取完全弃绝的话,无异于一个乞丐,对社会和自己都是累赘。阿周那没有发展冥想的心智,他刚刚开始分析局限性和悲伤的问题,正在寻求解决方案。他的喜欢和不喜欢仍然是他的一部分,不能随意放弃,他不能这么容易地采取完全弃绝。
弃绝(Nyasa)和完全弃绝(Sannyasa)
在内心,每个人都对完全弃绝感兴趣——我们每个人只保留最少的财产(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会觉得不开心),当我们发现我们不需要一个物体的那一刻,我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因此,我们的心只栖息于弃绝。
每个人最需要的都是自由,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喜乐依赖于任何人或任何东西。依赖于事及人获得个人喜乐称为世俗(Samsara),只拥有东西不会造成世俗的束缚,但是如果缺少一件东西让你不开心,你就会受到束缚。如果你故意放弃一个东西,但是仍然觉得你的快乐依赖于它,你会因此受折磨,你还是一个Samsari(世俗的人),而非Sannyasi(弃绝者)。
任何梵语词汇的含义都是由其词根(词汇从中衍生出来)所揭示的,Sannyasa一词是通过将前缀Sam添加到词语Nyasa(衍生自词根)中而形成的,如前缀Ni..Nyasa意味着弃绝,前缀Sam增强了单词的含义,因此,sannyasa意味着完全弃绝。
什么是完全弃绝?完全弃绝(Sannyasa)与弃绝(Nyasa)有什么不同? 例如,如果放弃了悲伤或自豪的事情,这种放弃只是弃绝(Nyasa)。 然而,当一个人放弃一些东西,没有任何损失或失落感,反而乐意,这是完全弃绝(Sannyasa)。
谁不熟悉弃绝呢? 如果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告诉他,他现在太大了,不能玩弹珠,他应该放弃弹珠去打板球。男孩可能会放弃弹珠,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弹珠收藏送给他的弟弟。但是,他是一个弹珠—放弃者(nyasi),而不是完全弃绝者(sannyasi),因为他对那个游戏还心有不甘,看到其他男孩玩弹珠,他停下来观看。主先前说过:
“感觉物体远离放弃者,但(它们)余味尚存。”
第二天,这个男孩会避免去其他男孩玩弹珠的地方,因为他知道看着他们玩只会诱惑他玩。这样的态度不是完全弃绝(sannyasa),而是放弃(nyasa),对于这个男孩来说,对其放弃的东西有一种损失感。
然而,当男孩长大成为祖父,孙子要求和他一起玩弹珠,他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为什么?弹珠的景象现在并没有唤起他的渴望,而没有它们也不会引起遗憾,弹珠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现在他不是一个放弃者(nyasi),而是一个弃绝者(sannyasi)——对于弹珠而言。
“明白他永远是一位弃绝者,既不怨恨也不渴望任何东西。事实上,哦,伟大的战士,那个人摆脱了对立(快乐和悲伤,愉悦和痛苦等等),很容易摆脱束缚。”
已经长大不再迷恋童年的游戏,你是弹珠弃绝者。如果整个世界对你而言不比那些弹珠更具有吸引力,如果你的心已经找到了圆满和成熟,那么你就是真正的弃绝者。
现在很清楚,躲避行动不能让你成为一个桑雅士(弃绝者),你没法选择完全弃绝,它必须被发现,承认自己是圆满和自由的人,不依赖任何东西获得喜乐,这让你成为一个弃绝者。正如你不能要求某人爱你,或命令一朵花绽放,你也不能命令完全弃绝,你必须等待它发生,同时以正确的态度付诸行动。这个世界具备使你绽放为一朵成熟之花的一切,一个自若的心智,行动瑜伽生活的结果,将自然地发现完全弃绝。
“了悟真相的人知道‘我从来没有采取行动’,即使他在进行所有行动,比如看、听、触摸、闻、吃饭、散步、睡觉、呼吸、说话、放下、抓住、睁眼闭眼——知道这是感觉器官活动于所感觉的对象当中。”
了悟自我是不行动的人知道:我,意识,支配心智引导感官器官和行动器官行动;我,意识,从未付诸任何行动,这个人是弃绝者。为了获得这种知识,人们必须发现一个冥想的心智,对此行动是必要的。所以准备采取行动,哦,阿周那,以正确的态度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