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荒人老
在充满了欧洲大陆的普照的阳光的厨房里,我把看上去像白萝卜干似的蒲瓜干,放进正炖着的排骨汤里,厨房的空气中飘荡着诱人的鲜味,令人馋涎欲滴。妻子说,蒲瓜干将排骨的肉味充分吸收后,味道真好。蒲瓜在家乡是常见的,但在维也纳,就不太容易吃到新鲜的蒲瓜了。家乡的味道,常常是记忆中的一种奢望。
蒲瓜干里,自然也弥漫着那个万里之外的古村落的味道——村子的屋前房后,到处都晾晒着菜干、瓜干、笋干,空气里飘荡着菜蔬被太阳照射后散发出的特殊鲜味——闭上眼睛,都闻得出来这是乡下特有的味道。
蒲瓜干,是考坑村的一位老太太向我极力推荐的,她本来是晒起来自己享用的,她张着牙齿几乎掉光的嘴巴说,“好吃兮,好吃兮!”在村口,她遇上我们,就带路去她家,与我们分享她的山珍。她走在前面,身体有点像乡下河里的小汕板船一摇一晃的,眼睛看起来已经有些混浊,脸上的皱纹很深,就像晒干了没有水分的菜干。我问她多大年纪了,她说八十多岁,这是我母亲的年纪。她一再说着“好吃兮,好吃兮!”搬出一袋又一袋的各种菜干、豆干、瓜干等等,热情地推荐给我们。
这个叫考坑的村子,离我们头天民宿的村子,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都在青田县境内,两个村子距离县城的路程都差不多。但是,与前面那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村子不同,如果不是一条公路通到这个村子里,你可能会以为考坑村是与外界隔绝的,好像被人遗忘的角落。
考坑村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村里的二十多座房子也有二百多年了,岩石垒筑的石墙,板壁与屋顶是木头结构,顶上铺之以黛瓦。这种老去的感觉,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农耕年代。
唯一透露点现代气息的,是那些大门横梁上,一溜排开的蓝底白字的门牌号,想必是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一家一个门牌号吧。这些院子应该传出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会飘荡出沁人心脾的饭菜香味,还会有鸡鸣鸭叫狗吠声,这里面自然还应该住着四世同堂。
可是当我走进大门洞开的道坦(即庭院),发现许多房子已经空空如也,一户人家也没有,空气里飘荡着令人不安的感觉。打听之下,整个村子只剩下了三十多个老人,全部都在六十岁以上。年轻一点的都外出了,小孩也都带走了。这里,没有幼儿园,没有学校,没有商店,几个老人在村口闲坐着,或者晾晒着菜干。仿佛一场洪水过后,留下了一片静谧;在老去的安详掩映下,裸露着的一些破败。
回来后,我查了一下网络,有人把这里描述成了世外桃源,摘抄如下:
群山环抱、溪流环绕;古树叠影、鸟鸣莺歌。这是丽水考坑古村,一个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百年古村落,是天然的氧吧,也是石头的王国。
春种秋收,寒来暑往。这里的村民勤劳朴素、健康长寿,期颐老人就有1个,80来岁的老人多达20个,因此考坑村又被称为“长寿村”。
朝入石头城,夕照百岁人。考坑村的时光是缓慢的,慢到恍若隔世。就此停下疲惫的脚步,也就找到了人生的归属地。
做出上面这些描述的,是一个在这里投资民宿的企业,他们想把这里的荒凉变成真金白银,给一个孤寂的场所穿上动人的外衣。
村口的亭子,似乎印证着这里长寿的传说。可是即使这里被描绘成世外桃源,也只有青山和绿水陪伴着的寂寞。那个投资者,将老房子租下装修做了民宿,住宿一夜,费用千元以上,似乎这里的空气连同着荒凉,从此可以身价倍增了。
可是,毕竟不是陶渊明的时代,谁愿意舍弃现代都市的文明与繁华,追求日渐荒凉中的长寿?又有谁真正愿意重回刀耕火种的时代?
青山绿水,也掩映不住时代的变迁。这个村子,其实呈现的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一个缩影。过去,祖祖辈辈都在封闭的村子里生活,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代繁衍一代代接种下去。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一切都被改变了,人们不再被拴缚在大山里头,不再束缚在贫瘠的土地上,过去的养儿防老观念已荡然不存。一无所长且又不愿离乡的老人,自然只能困守古村。我不知道中国像这样的村庄有多少,有多少老人呆在村庄等着自然老去死去。不知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个村子是否会变成鬼村?这些百年的老房子,还会继续在飘零的风雨中苟延残喘吗?
这也使我联想起最近热门的小说《天黑得很慢》: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慌张。对许多老人说来什么都懂,其实他们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这一段路的准备。
考坑村,村荒了,人也老了。在这些老人们的眼里,天黑得很快还是很慢?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家里的那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父亲说母亲又住院了,我觉得又该回去看一看了。
2018年7月于维也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