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

作者: 心语爱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22-04-21 16:33 被阅读0次

    网传上周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家上网课时与妈妈发生争吵,孩子从楼上跳了下去……消息一传开,家长群都炸开了锅,妈妈们纷纷感慨“真的是太难了”。

    的确,当今育儿是一件比上班还要困难的工作,涉及教育学的同时,还涉及心理学。上述跳楼的案例年年有,之前是成年人、大学生,现在连小学生也学会了,小学生跳楼的原因多半是与家人争吵、跟学校同学冲突,或者与老师不和。

    孩子之所以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一方面是对“跳楼”的后果认识尚不足,不懂得珍惜生命,另一方面是心理承受能力受限,不能忍受情绪到来“一时之痛”,每一个跳下去的瞬间,都是绝望和无助的伴随。

    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平日生活里我也紧密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每当孩子表现出沮丧、低落的情绪时,我都会去听听他们的感受,当孩子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他的情绪也会有所缓解,当认知得到纠正,或者心结被打开时,负向的情绪也就消失不见。有时孩子说不出自己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抹着眼泪瞪脚,我就静静的坐在旁边,陪着他。有时孩子被情绪冲昏了头,边哭边喊,发脾气,表达着愤怒和委屈,在用语言无法安抚时,我会选择不做声,静静地抱住他。这种方式多半有效。

    有人会问,作为妈妈,你难道没有被孩子气昏了头,无法理智回应的时刻?

    当然有,而且很多。

    大多时候,我都是在辅导作业、催促孩子吃饭或发现他们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会炸毛,那个时候我也真的生气,也会批评、制止或者教训他们,但当我发现自己在对孩子(大声嚷嚷)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慢下来,或停住,回到房间(或者下楼),缓缓,当我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回过去跟孩子相处。

    在回过头来看孩子发脾气,看自己生气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其实情绪的源头只有两个词:需求和期待。当需求没有被看见或者满足时,愤怒和悲伤顷刻而出,当对对方的期待过高,或者说期待没有达成共识时,期待没有被满足,我们的失望也会汹涌而来。

    人在不安全时,防御机制自动生成,攻击也就来了,如此冲突也就产生了。在被情绪困住的时候,人的理智情感占了下风,就容易引发冲动行为。

    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如果能多一些内省和觉察,可能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感受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生活中有心理学,生活需要心理学。希望家长们都有一把照看自己情绪的好钥匙,当情绪到来时,我们能够及时招呼它,让它来,也让它走,如此,生活也会少些许遗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中的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bi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