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些年我们被贴过的标签
今天我在朋友圈转载了蓓蓓画我的漫画,漫画是她很久之前的存稿,主题是“大风来了,而我,却在风中岿然不动”——这让至今还在漫漫减肥路上的我羞愧不已,只能厚脸皮跟自己说,我是“易胖体质”。
四个月前,我决定减肥,并希望能仰靠“不吃晚饭”的方针消灭“赘肉”这个敌人,然而,好几个人“啪”给我送了几句话:你是易胖体质,减不下来的,喝水都能胖;你这个天秤座,三分钟热度,干什么都坚持不了的;吃货哪有减肥的,别减了,你控制不了嘴馋。
还没迈出第一步,我就被连贴三个标签:【易胖体质】、【没有耐力】、【管不住嘴】,后来我的确在坚持了1个月之后,由之前减下去的10斤又反弹六七斤回来了。于是我心里就在想,果然,我是易胖体质,我很难坚持,我也管不住嘴,我肯定减不了的。
再谈谈几年前被贴过的标签。那会刚工作没两年,有一次,部门领导安排我跟兄弟部门的某领导一起去参加一个会议,在路上的时候她问我多大了,我说才毕业一年多,她说,“哦,你是90后啊”,我笑笑点头,她继续说,“你们90后真是令人头疼,性格浮躁不说,还不服管,太不靠谱了”,当时尴尬如我,毕竟两个人都不熟,就被这样的刻板印象扣了个帽子?我还没开口,就听到她继续说,“我知道90后都有个性,我也是跟你说,在职场就是要温顺,太露锋芒不招领导喜欢”。
除了以上的标签,想必大家还听过:姑娘家30岁了还没结婚,以后肯定难找了;你是东北人啊,肯定很能喝酒;看见领导来了就凑上去,一定是个马屁精;他这个人不太爱说话,沟通绝对有问题,做不了管理者;他是天蝎座,超级腹黑的;这孩子从小就胆小怕事,以后定是要被人欺负的......
95后的个人标签
02 这标签靠不靠谱啊
如果是偶尔给正面的标签那当然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但是常常给自己或是给别人贴标签,还是会阻碍个人探知自我的深度,可一旦被贴上了负面标签,那可能就要被一个“自证预言”给长久框住了。
像前面说的例子,我们通常给(被)别人贴标签,往往是根据过往经验,基于表象而判定的,有人把贴标签这种现象叫作“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大多是根据外貌、性别、星座、年龄、学历等等信息推断出来的,也就是不用深入了解就能知道的。
这得多不靠谱?每个人的过往经历都是有限的,见识的世界也很小,倘若对别人的基本判断仅是来源于过往的教育或有限的经历,那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不也等同于偏见么?
03 别让标签毁了你
给自己贴标签,也许会让行为越来越消极。这其实就像是心理暗示一样,当我们这个负面标签听久了,比如你很尊敬的领导告诉你“你性格内向,不适合做销售”的时候,你很容易下意识的做出一些行为,你会制造一个自证预言,那就是:我性格这么内向,果然不适合做销售。
在文章最开始我分享的,当我决心要减肥的时候,别人给我贴了标签,我在内心当中就这样认为我是很难做到的。一旦当我坚持不了、完成不了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想:呐,你看,我果然就是这样。
给别人贴标签,容易影响彼此的深层社交。我们天然地倾向是记住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矛盾的信息。同时,由于归因偏差的缘故,我们倾向于不考虑情境的因素,而把结果归因于个人行为。
比如刚刚提到的,我们认为,内向的人就是不善言辞,不善沟通,不适合做管理者的。这种倾向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会阻碍我们和他深入交往的机会。当我们给一个人贴上标签之后,我们会认为:嗯,他就是这样的。于是我们便不再想去深入了解这个人。
04 标签君,我要撕掉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对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深入研究,所以贴标签这种行为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当我们对我们所在意的人的时候,无论是主动贴标签,还是被动贴标签,都是我们需要尽量克服的。
如何避免主动对他人贴标签?就是有意识提醒自己:在没有和别人深入接触的时候,不要去轻易评价他人。那如何避免被动贴标签?首先是要了解自己,当你连自己都不了解的时候怎么能期望别人能够主动了解你,消除对你的偏见呢?第二个应该是要打破自证预言。如果你感到自己可能被太多标签或者刻板印象束缚了,不妨多看一些相关的反刻板印象的文章,书籍。这会减少你的焦虑,也避免这种刻板印象,成为一种自证预言。
总之,撕掉你身上的标签,你会发现自己的舞台更大,空间更广,同样撕掉你在别人身上贴的标签,你会发现,你的同伴会越来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