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怪骨头:“究竟意义。”

怪骨头:“究竟意义。”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0-07-26 23:05 被阅读0次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王白石真

    1.

    时至今日,似乎很多事情都慢慢能够接受了,在想象中、理解中,而不是现实中。再次看到文字的针对,批判、批评,很快心中的波澜会平静下来,转头离去。那是注意力的转移。其实知道了、意识到、觉察到,就本身而言,那也只不过是发现了可能被发现之处。文字作为写作的“武器”,经过多年的“战斗”,它始终不曾真实的流过“血泪”,一如在看到文字时的感动或感伤,它更像是短暂的被情绪所主控而已。读书,能够从书中读自己,那是一种境界。更多的时候也只不过还是在读书,借助书中的文字,凭借自身的理解,审视自己,并发现自己,那是极为复杂且往往后知后觉的事情。

    兴许是年纪大了,到了某一个年纪了,对于意义的需求和探索也会告一段落。追求实际、寻求根本,理想主义终被现实冲击着,自我会放下,学会了妥协,明白了世故,也懂得了智舍是非,然而这只是虚妄的一种而已。在理想的理性的想象中,我是这样的人。实际上呢?究竟怎样,还是怎样。

    现实似乎一直在围绕着“动”与“变”,人心在动,世道常变。我常问自己,追逐一切的意义,似乎有必要,我究竟在追逐什么,在问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我认真的思考过,许久过后,我明白了,我并非在寻求“动”与“变”的实质,而是想从中找到那个短暂的平衡——“常”,“纲常”,用某些人的话说,这叫原则。

    2.

    借用书中的话说,“原则是根本性的真理,它构成了行为的基础,通过行动让你实现生命中的愿望。原则可以不断地被应用于类似的情况,以帮助你实现目标。”“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应,就好像我们是头一次碰到这些事一样。但如果我们把这些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并且拥有处理不同类型情况的良好原则,我们就能更快地做出更好的决策,并因此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话选自《原则》一书。

    通常情况而言,原则便意味着“不动”和“不变”,想要做到这一点,内心必须足够坚定才行。当然,如果它本身能够带来足够利益,或自认为是值得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采纳的。而真正纠结的和使人动摇的是怀疑、不确定性以及虚无缥缈的可能性。有所怀疑,所以寻找;不确定性,所以可以将之视为偶然发生;可能性,是内心还有所期许。以自身的认知为起点,以过往的经验作为案例,现实是照搬一个又一个过往的经验践行的结果。这一切似乎都在宣告着,我们所作出的反应并非总是出于理性或理智,它还包括一切可能是偏见和成见的成分。而且我们往往将之视为理所当然,既不自知,也说不出究竟原因,究竟意义。

    我们应该清楚“本来”一词的真实意义,过去不代表现在,未来就是未来。可以预测,然而也可能只是预测;可以追逐理想,现实依旧矛盾密布;一切本源的和本来之间的关系,并非暧昧不清,更多时刻只是拒绝承认、逃避的结果。问究竟意义,本就是谋虚逐妄。它的空泛、详实、逻辑、真理,不过是人们受伤了、疼了、累了、倦了、乏了、厌了,或出于懒惰,之后的结果而已。我们应该知道,无常或动或变,这更像是近乎真理的存在。只是,它不符合理想,且我们都为此饱受挣扎的痛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当“人生”、“命运”、“宿命”以及一切蕴含究竟意义的字眼出现时,我们的注意力便不由自主为之停留,甚至只要言之有理,或符合我们的志趣,我们便深以为然,不假思索。或许还有人因此而洋洋得意,以为自己确确实实找到了真理,找到了真相。这真知灼见,来得可真是轻巧万分。只是不知道,这对于人生而言,是否未免有些不负责任的嫌疑。

    3.

    说究竟意义,究竟和意义,哪一个重要呢?

    分开说,并置一起,它都可能将我们指引不同的方向。

    说到底,究竟是圈定范围,然而这范围圈定是否过于极端了?

    而意义,它本身又是否过于空泛了呢?

    就像我们说“一切”之时,那也不过是一切中的小部分,自我认知的大部分,局限于当下的大部分而已。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再问究竟意义,远不如世界实际。

    有《寄生草·解偈》为证: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深以为然,实则,不以为凭。

    如实观照,如是如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怪骨头:“究竟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gg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