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网发现了一个话题——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下面的答案寥寥。但是却总反映着相同的宗旨。
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会不可避免地独处,我们不知道要去做什么,该往哪里走,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去想什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独处,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感悟。
要说孤独与我们什么关系,积极心理学可能认为,它是我们的朋友,成长的良师益友。此言不无道理。
周国平说:“独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和最美好的体验。”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你可以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开始与心灵以及宇宙的神秘力量对话。
南森渴望的是在孤独中发现自己。“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
叔本华在《关于独处》中说到,孤独能使人获得自由。“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歌德也有相同的言论:人生寂寞是一种力量。经得起寂寞,就能获得自由;耐不住寂寞,可能会受人牵制。 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在中国功夫里面,有一门独特的修炼方法叫“闭关”,在一段时间内与外界隔绝,潜心修炼武学。而在功夫的世界里,绝顶的武学都是在独处的时候创造出来的。
孤独确实成就了很多人。
但是我始终无法完全被这种积极的观点所说服。因为这种观点容易让人们认为,孤独只是人生的一种催化剂,低谷时雪中送炭,巅峰时锦上添花。但是我认为,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我很喜欢许三废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他说:
人生来是寂寞的,赤条条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行走一世,最后又孤单地走了,如同幻梦一般。人们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快乐着自己的快乐,痛苦着自己的痛苦,与这个世界无关。
我们遇见很多人,和很多人分开,又和很多人再相遇。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孤单,一样的幸福。
有的时候,我喜欢就这样安静地坐着看一旁忙碌的城市,仿佛自己不是城市中的一员,我只是个看客。看他们行色匆匆,看他们悲伤与狂喜,看他们面无表情的样子。
确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自己的领域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来到这个世界时行色匆匆。记得我前阶段旅行的时候,一个人穿梭过大大小小的城市,途经长春火车站时,我就坐在火车站前的花坛边上,面向万达广场,对着提着行李匆匆来去的人群发呆,忽然间想到一句歌词——世界上万千的常旅客,我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每次一句我走了,看似轻松的过客,还能留下些什么。
那一刻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超脱感,仿佛明白了许三废的话。我突然觉得这些人与我完全没有什么相干,这个世界也不过是我观光过的风景。我不过是时光里的一个过客,一个人来但这个世界,一个人离开。我就这样,从始点开始出发,像一辆列车一样驶向终点,从时间的这一点出发,悠悠转转,到达时间的那一点。什么时候地球停止转动了,我一定会停下,什么时候时间停止,光速为零了,我也会停下来,像一座石像一样在地球这个景区一动不动,终止我一生的旅程。或者根本不会有什么瞬息停止的突发事件,我就这样行走下去,从出生到死亡,从开始到终了。
同样地,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客旅,我们与他们相遇,相交,相知,却很少能够相伴相随。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旅程,旅程的规划不同,人生的分别总是不可避免。所以说相遇与分别是常态,孤独是常态,相伴相随则是来自于上帝的祝福。
我们总是有无法逃离的孤单。想象下,即使相伴,我们仍然会面临生老病死,即使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仍然会有误会纠纷、见解纷争。我见过很多人向他们的亲人、爱人抱怨:你根本不了解我!他们相互间因为生活轨迹、价值观、人生观不同而引发各种争吵,抱怨对方不懂自己,不够了解自己,他们因此而伤心,绝望,做出了很多让他们后悔的事。因为与爱着自己的家人不和,决绝地想要逃离自以为限制自我的牢笼;坚决与相依相伴的恋人分手,目的是要找一个真正懂自己的理想恋人,最后却闹得两败俱伤。
我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子?明明可以更开心,明明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直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对这个世界抱有太多的幻想,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理解自己的那个人,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而相知相伴则是上帝的恩赐。
2015年有一部日本动漫叫做《死亡游行》,女主人公知幸是一位花样滑冰运动员,由于一次意料之外的受伤而断送了职业生涯,她终日以泪洗面,面对家人的安慰更加的悲伤绝望,她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的心情,甚至连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妈妈都不理解自己,因此心灰意冷,选择割腕自杀。故事的最后,死去的知幸受审判之前,她以魂魄的形式最后一次来到妈妈的身边。她听见妈妈在她的遗物面前喃喃自语,悔恨自己在女儿前途灰暗、悲伤绝望的时候不能够理解女儿。在经历了死亡后的种种,在其他的魂魄上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之后,知幸望着妈妈的泪水,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她不理解你,不代表她不爱你,而最爱你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你。
人的孤单不可避免,不是身体上的孤单,就是心里面的孤单。
我总是觉得,找到一个愿意给你陪伴的人,这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如果这个人愿意去理解你,那便可以称之为恩赐了。无论他们是以什么身份陪在你身边,陪伴你的时间有多久,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快乐事情。
所以,把孤单当成是常态,未必是一件不积极的事情,反而能然我们看透很多事情。
电影《失恋三十三天》里黄小仙儿在与前男友彻底决裂后有一段独白:
原来在这段感情里,没有人全身而退。我曾经是陆然的梦想,关于未来的每一幕里,他都希望有我的出演,而到了结尾时,我们统统惨败,我毁掉了的是他关于我的这个梦想,而他欠我的是一个本来承诺好的世界。
在一段认真的恋情里,关于未来的每一幕里,我们都是希望有对方的存在,但是我们知道孤单是常态,所以我会坦然面对这个旅程中陪伴了我一段时间的“恋人”。如果有这段恋情,我珍惜,如果没有了,我试着去挽回,挽回不了了,那我就放手。
所以我以为,与孤独相处并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反而更能使我们感念那些陪我走过孤独的人。
我记得是去年冬天,我体寒,十分怕冷,害怕生病,就在校园外面找了间房子。我住的地方距离教室很远,每天晚上就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回到临时的家,回去的那条路很宽,风很凌厉,路灯一盏一盏的亮着,路显得格外的长,我自己一个人骑着车,在寒天地冻的夜晚穿梭,身上包的暖暖的,却是格外地想家,渴望有一个人陪在我身边。
我想,要是那个时候有个人问我:一个人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我想我会回答:我很孤独,很不安,我很怕冷,我在异乡的马路上闲逛,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也很心酸。我的孤独随着环境被放大了。看吧,这就是我们逃不掉的孤独。那些成就了伟人的孤独,那些给了周国平最美好的体验的孤独,那些让南森发现自己的孤独,那些能让叔本华获得自由的孤独,那些让歌德涌现无数灵感的孤独,现在正在考验着、折磨着一个在最寒冷的时候处于异乡的,渴望温暖的,前途迷茫的我。我想,那些伟人在歌颂孤独怎么怎么好的时候心情一定很明朗,没有正在被孤独折磨着,否则他们说不出那些激励人心的话。
但是换一种角度想,他们一定被孤独翻来覆去折磨完了,才敢说出那些话,证明自己已经看透了孤独,甚至把它给驯服了。就算我,这个不算是伟人的小渣宰,现在回去想想那些日子,我虽然会觉得心痛,但是会欣慰,会洋洋自得的炫耀说:孤独是我可以面对的,放大多少倍也没关系。
走过岁月,跨越空间,我会对曾经的自己讲述,我是如何有勇气在这个世间孤独的活下去的。
我有段时间在思考,既然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我该如何看待它呢?最后得出了属于我自己的答案——在孤单中恒久地渴望幸福。
上个周六晚上和朋友们一起看了《上帝未死2》,女教师格蕾丝上课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因为内容涉及自己的信仰而遭遇官司,面临着可能会一无所有的困境,她苦恼异常。当她无助困惑、以泪洗面的时候,爷爷安慰她说这是上帝的考验,紧接着的一句话,点亮了每一个人的心,“考官在考验你的时候都是沉默的”。原来是这样,人生的考官不会去告诉你该去怎么做,不会给你任何提示音,因为胜利的果实往往是与考验的难度成正比的呀。
所以,我们将孤独当成人生的一种考验,又有何妨呢?
考验之后可能是一片良辰美景,也可能是另一段考验,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无论经历被放大了多少倍的孤独,你要学着告诉自己:这就是人生。
学着告诉自己:曾经孤独日子里的苦涩或甘甜,只要撑过去,有一天,娓娓道来,都可以化作笑谈。
前段时间,我迷上了张小娴的书,从《我的爱如此麻辣》、《再见野鼬鼠》到《谢谢你离开我》、《面包树上的女人》系列,一本本看过来。看到最后,我发现的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并不喜欢她的文。她崇尚的爱情,是光尽而灭,而非细水流长,她的笔下全都是些颠簸的爱情。我喜欢的反而是安妮宝贝后期的小说,那样平淡的爱情,是历经沧桑后的温润。
但是很可笑的是,我说着不喜欢张小娴的文,但是我还是在一本本地看,并且可能还会继续。我愿意相信不是我口是心非,而是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叫做抗争。
看她的文字会不断地让人质疑爱情,爱情是不稳定的仿佛成了文章里定律,所有的人物在这样的价值观里达成了一致,所有的情节也暗藏着这样的趋势和走向,但是文章里的所有主人公在这样默认的价值观,在被支配的定律下仍然在追求爱情,即使受伤再受伤,却不会悲伤到无力折返。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项很神奇的事情。所以即使她的小说让我很悲哀,让我思考爱情这个问题时很无助,却不会让我丧失希望,以及渴望被爱的情绪。
所以,当我觉得非常孤独时,我希望自己能尽力看到希望,就像看到张小娴笔下人物的抗争一样。之所以抗争,是因为心里有希望,有渴望摘取幸福的希望。
爱情小说中最虐心得情节无非是,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最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但是人们即使看了再多的虐心小说,再多人间惨剧,也不会忘记曾今那些美好的童话故事,因为有美好的,所以我们不愿意被肮脏玷污,因为有光明的渴盼,所以不愿意长久行在黑暗中。
我坚定不移地相信:最坏的也会过去。我没有讨过饶,没有一次被摧毁到无力回返。
我一直相信,极大的痛苦之后会有柳暗花明,恒久的等候之后会有莫大的惊喜,历经孤独,终有幸福。所以我想,如果我是一本书里的主人公,我会习惯孤独作为我生命的常态,并且愿意相信即使是孤独的我,也可以活的很精彩。我孤独,或许我身边空无一人,或许是身边没人理解我,或许是种种我无法想到或者理解的原因,我仍然想要寻找通往幸福的幽幽小径。找一个爱我的人,愿意去懂我的人,学会包容,学会体谅,学会温柔和刚强,学会拥有不屈不挠不放弃的勇气,学会爱。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孤独里犯错。
切忌因为孤独的操控而去伤害,无论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别人。
我想起了《面包树上的女人》中的林方文, 内敛忧郁的作词人,需要爱情与自由滋润获得创作的灵感,他在面对着程韵全然投入的爱时有着被禁锢的恐慌,所以因为一次次的误会和不安全感的作祟而出轨背叛,接下来是伪装与谎言,最终与程韵分别天涯。爱在他的世界里是一种名贵的奢侈品,因为他的孤独是爱人所不能理解的,对爱情全然投入的的女人在他的生命中可遇而不可得。他在孤独的世界里犯错,伤害了一个愿意全心全意爱他的女人。
曾经有人问我说,如果你的丈夫出轨,你会原谅他么?我当时决绝地回答:不会,一定永远都不会。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间看到了一封信,才对此有所改观。那是一位曾经出轨的丈夫写给被他伤害过的前妻的长信。信里写得很真诚,也很哀伤,甚至充满了关切。
有一段最让我印象深刻——
你离开以后,我总是想起你的活泼,你的洒脱,你的宽容,你很聪明,经营家庭很有一套。自从你走后,你的影子总是出现在我眼前,那样无边的悔恨压的我喘不过气来。我没有向你要求的那样对她好,我对不起你,也对不起她。我没有办法给她安定的幸福,也没有办法给你想要的长久。我对不起她,却可以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来补偿她,但是我对不起你却无能为力,我甚至都不知道你现在在哪里,你对我太残忍了,都不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
现在,我唯一希望的是你不再恨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让你好受点。我是人渣,不值得你去恨,我自己来恨就够了,你应该过上更快乐的生活。
我觉得,如果我是妻子,我愿意去选择原谅,即使不会回到恋人身边,也会在面对仇恨的时候选择放下,不再因为别的的过错而伤害自己,或许会想着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快乐些。
所以看到周韵最后放下了对林方文的仇恨,我很高兴。她不再是一个人孤独地承受痛苦,是不是可以认为,她是在孤独的人生旅途中重拾希望了呢?
在孤独中犯下的过错时常非常愚蠢,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仇恨而制造出另一个愚蠢的错误。原谅别人,不是因为别人需要原谅,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无论你是因为孤独而伤害了别人,还是被别人伤害,只要有伤痕存在,痛苦就存在。无论你是哪一方,孤独都不能成为肆意伤害的借口。无论是伤害别人,还是不放过自己。
"一定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剧《半泽春树》里,父亲对半泽说到。
曾经看到一个研究说,只有当两个人单独进行一些深入对话时,精神的愉悦度才是最高的,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在徐照某个地点,某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某个自我最认同的价值观,也是在寻找这样的人。
每个人都生来孤独,也终将面对孤独。也正因如此,那些与其他个体交汇时碰撞出的光芒和温度才能让我们感到格外珍惜。
无论怎样,一个孤独的旅客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寻找终点,而是为了享受过程,享受常态之外的惊喜,孤独以外的快乐。
所以,当再有人问我:一个人的时候你在做什么?我希望我的答案不再与去年的那个我一样。或许我可以说:我在写文章,我在享受度过孤独的过程,我在寻找幸福。
那么,我亲爱的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