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天我就27了。
人生可能也就只有两到三个27了吧,好吧,顶多四个。
一不小心人生已经快过半了!回首这半程,六岁之前的事基本没什么印象,6—15岁是最开心的一段。那里有父母的百般宠爱,发小的欢乐相伴,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羡慕或嫉妒,我自己的任性撒泼、肆意妄为……那段美好时光,在记忆长河闪闪发光,却渐渐黯然。
说这些是想表达一些落差,因为现在的我有些无所适从,茫然无措。如同此刻,脑海里明明有很多框架,但是却悲剧的发现无从落笔,或是总感觉不流畅,写了删,删了写,就这样大半天过去了。其实,我只是简单的想表达曾经我自认为很会写作。依据是读书时写的每一篇文字都会成为范文,传阅给同学。以此来铺垫,跟现在的无从下笔,形成对比,然后展开我现在焦虑下的状态与心理,仅此而已。
正如你所见,我这铺垫拖拖沓沓,大有写成长篇小说的势头,严重离题,于是赶紧删除。可是再提笔依然抓耳挠腮。想放下笔先干点其他的事,却总静不下心来,脑海里一直盘算着如何对文字布局。最后干脆就趴床上,开空调,啥也不干了。五分钟不到,脑海里的小人又出来鄙视我了,这一天天的混吃等死啥也不干的,你咋这么废物呢?于是坐立不安,想写,确实写不出来。做其他的事情还总不能集中注意力。
于是我问自己,以前写东西都是刷刷刷就搞定了,超级轻松。而现在为什么感觉文字拼凑如此吃力?我得出的结论是:读书时小乡村极其闭塞,当时网络也没这么便捷,能够获取的信息少之又少。当你比你身边的人有多一点的想法时,你就会产生一些优越感,写东西时带着这点优越感和小见识洋洋得意,可不就行云流水了么。换句话说你的自信来自:你比你认知的圈层多一些想法与主见。而当你接触到比你高级的圈层,你会突然发现,你TM就一什么都不知道的SB。你懂的,别人懂,你不懂的,别人也懂。你会质疑一个人的脑容量究竟有多大?你会惊恐的发现,差距不是一点点,单位甚至可以用光年。这时,自信会土崩瓦解,甚至不敢多说一句话,就怕别人通过你浅薄的言论窥见你空旷的大脑。
从此颤抖的手,再也没法流畅的书写了。可是不安分的心,欲求太多,得不到满足,焦虑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可能欲求与满足的反比就是焦虑的养分,所以消灭焦虑你有办法了吗?
我现在依然焦躁不安,为了赶跑它,一口气在网上买了十五本文学类书籍。老师说可以先有框架,再进行内容填塞。而我此刻只想填塞我的大脑,那种脑内空空的感觉是如此的让人不安。或许十五本书,并不能让我懂多少,短期内我也无法全部消化,可是吸收一点便多一点底气。天知道我对读过书的人有多羡慕!从我15岁辍学起,就无数次梦见自己还在教室学习,偶尔也会梦见全班同学都考上大学了,拿着录取通知书给我看。此后一碰到读过书的人就无由来的喜欢尊重,那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更是对自身缺失的心理诉求。
理清思路后,知道自己缺啥,那就补呗。或许对抗迷茫、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不相信立竿见影的神话,只想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的一直走下去,不去思考未来如何(关键思考也没用)。在路上,会心安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