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我们几个好朋友之间经常写信,每次都是长篇的情感表达,读来眼眶湿润,暖意满满。满满一抽屉的纸张成为了那些年少时光最好的纪念。
从那时起,文字对于我来说,有着现代信息化不可替代的意义。
看完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对于电影里的情感没有多大的感触,却十分好奇电影里那本充当“红线”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
来自百度图片买来读过后,才对电影里的情节有了更深的触动。《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收录了关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伦敦旧书店经理弗兰克长达二十年的书信。
这个故事起因于纽约女作家海莲在报纸上看见了一则伦敦书店的广告,然后一个购书人海莲和一个找书人弗兰克开始了书信交流。
1949年的10月,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日子,而海莲的书信往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二十年间,海莲总共在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购书50种,这个数目并不算大,但是在这期间,海莲和弗兰克的书信,确有很多很多,她还通过书信认识了旧书店的其他人以及弗兰克的家人,她们通过书信一点一点熟悉,成为了遥远的笔友。
海莲热爱英国文学,对书有着很高的要求,偶然发现的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给她带去了惊喜,让她买到了既便宜又喜欢的书,这成为了他们友好往来的开端。
海莲性情率真,为人善良,她的书信内容,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她语气轻松欢快,不矫揉造作,就好像他们已经是多年好朋友一般,交流中没有一点疏离和客气。
来自百度图片当时正处于英国百废俱兴时期,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就给他们寄去了很多食物,尽管她自己并不富裕,她的慷慨大方更是让书店里的人把她当做亲人,纷纷和她写信表达感谢。
弗兰克是一个严肃古板但很专业的书商,他为海莲找到各种绝版的旧书,满足了海莲对于书的要求,在书信里,他的语气客气,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和海莲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契合,相互理解和尊重。
20年的时间,联系在他们之间的并不只是书本,更多的是他们通过书信而产生的感情。素未谋面的一群人,用文字的力量让感情跨越千里。
这一场横跨二十载的书信交流,终止在弗兰克去世,可惜的是,直到最后海莲都未能踏足伦敦和这些情同家人的朋友们见上一面,这是一个遗憾。书信中他们无数次邀请她去伦敦游玩,海莲也对英国充满了好奇,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她始终未能踏上那片土地。她曾给她在英国游玩的朋友写信说“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当海莲终于踏上英国的土地,找到查令十字街的时候,84号确已空空如也,书店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倒闭。她想说一句“我来了”,可是面对她的只有空空的屋子,那些等着她的人,已不知去了何方。她看着这栋房子,回忆着他们在信里对于书店布局的介绍,她好像隐约看见了他们给她写信的场景,想着弗兰克是不是也在她站的地方驻足过。
泪水在不知觉中溢出眼眶,她终于信守诺言来到了这里,可是一切都已经不在了。
这大概就是人生里不可缺少的遗憾。
书里的序言和附录都把这段情感称为爱情,我却不这么认为,弗兰克是一个正人君子,好丈夫,典型的英国绅士,尽管海莲单身一人,但我并没有在全文中感受到爱情的气息,为什么要把这一切都推给爱情,就不能是高山流水的情谊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书信的情怀已是一种奢侈,信息时代里似乎文字都在降温。我们的言论似乎更加自由,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看法,但是书信之间那种心与心的交流却不再有了。
古代时光慢悠悠,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情怀,让人满心期待,等待也因这种情怀变得更加美好。虽然很多时候文字的意义在于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可是更多时候它带给我们的比这些更深刻,更有意义。
电影里,身在纽约和澳门的男女主角因为《查令十字街84号》开始了书信来往,穿插着讲述了相隔千里的男女主之间的故事。他们各自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却因为这本书有了交集。然而电影里的结局,男女主角在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里相遇,在伦敦桥上拉下了帷幕,画下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补全了书里的遗憾。
来自百度图片后来的后来,《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遗憾不能改变,文字却可以让情感更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去写信吧,寄给你想见却见不到的人。
去写信吧,把说不出口的话用文字传递。
去写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