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与行
一、 什么是知?
1. 表象的知:
从生物学的角度: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即我们的感官器官,感觉的产生其实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样的一个环路产生,而我们的知,即是这样的一个环路输出的结果。比如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关于“红蓝”还是“白金”T恤的讨论,其实哪一方都没有错,只是双方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感受器)的比例不同,导致输出的结果不同而已。由此,对于外界的同一个事物,这个环路上每一个环节不同,输出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就无法与人争辩到底谁的感知才是正确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世界而已,每个人势必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因为这5个环节完全重叠的机率实在是太小了,当然也存在不同的环路输出同样的结果了,这个我们无法预知。
把前面的系统当做我们的感官制造系统,其实我们的认知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官制造系统制造的产品而已。对于不同的人,即不同的感官制造系统,是无从比较的,那对于同一个人,即同一套系统,我们应该怎么去改进自己的认知呢?生物学上的硬件我们一般无法改变,那对于软件呢?那就得提到我们对于抽象世界的认知。
2. 抽象的知:
古人对知的解释:矢+口,即能够将箭射中靶心的方法。我觉得重点在于这个射箭的方法,不是说我们看到了靶心的箭就是知了,就好像我们不能看到好看的画、遒劲有力的书法,就是知了,听说的道理、看到好的产品也不是知,只有我们真正知道背后的逻辑、规律才算是真正的知。
那要怎样提升自己的知呢?我觉得在于自己知识的存量、对于知识的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当遇到外界的刺激,能快速调用系统内的逻辑和框架整理出背后的逻辑,这就算作是你自己的知了。
“在只有锤子的人眼里,世界都是钉子”,这就是只有单一知识系统带来的认知局限,如果自己的知,只局限在一个领域,除了那个领域,其他领域对于你来说,都是盲维的话,在一个闭环的环路里面不断循环,只会不断加强那个环路的认知,最终也只是锤子变得更有力了,挥舞锤子的技能更加娴熟了,只会坠入熟练的无能者的窘境。那怎么逃脱这样的窘境呢?
在闭环强化的同时,打开一个缺口,保持极度开放透明的态度,多给自己机会听取其他学科的见解。主动地去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原理,将自己成长成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藤曼。在遇到问题时,总是能够脱离出当下的场景,换个角度换个场景去思考,换一顶思考帽去思考。
二、 什么是行?
行,是知表现出来的结果。这个行,不仅仅是行动的行,是类似直觉的输出,就像刷卡一样,一瞬间完成的认知过程。怎么是有质量的行?怎么输出符合我们预期或者说当下最合适的行?就像刷卡,表面是一瞬间完成的,背后的程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的行也是这样,不假思索的背后是所有知识、经验、习惯的总和。
那怎么输出符合我们预期的行呢?真正的知指导我们去行动,这样的连接是单次、不稳定、缓慢需要耗费精力的,无数次强化这种连接(即刻意练习),形成高带宽连接,即可以形成我们的特权认知(强势认知,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输出的就是直觉式的行。
三、 知与行的关系,怎么做到知行合一,怎么实现认知的迭代升级?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知指导行,不断刻意练习输出特定的行,而若是我们不去升级认知,就只能永远重复着相同的事,却期待着不同的结果,这种心智错乱难道不是勤奋的懒惰者的通病吗?
以前有人把物理学翻译成格物学,古人说的格物致知,是不是也可以用物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去找寻事物背后的第一性原理,去找到看似最简单的原理,用这些基本原理搭建自我的认知框架,这是提升认知的一种方式。但这只是一种静态的认知,一种理想的认知状态,真实的世界,变化的才是永恒的,面对变化的世界,我们只能把自己的认知融入变化的世界,不断形成反馈的回路,才能形成对当下世界真实的认知。当我们的回路运行的速度、频率越快,我们认知迭代的速度就会越快。现在越来越认识到,提升认知,果断地行,正确的犯错恰恰是认知迭代最快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