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依据原本的诗歌特点分为三部分:民间乐歌的“风”,宫廷乐歌的“雅”,宗庙乐歌和舞歌的“颂”。“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是《诗经》中最主要的文体,来源于民间,诗中一般没有具体的事件,而是触景生情的有感而发,真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其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主要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其内容多宣扬天命,赞颂祖先的功德。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作为古代文学巨作之一被人们尊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著作。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以其不胜唯美而被世代传颂,这种美,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结构的优美上,还表现在超越诗歌语言本身的空灵之美,这些唯美的诗歌基本都集中在“风”的部分,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就是《诗经· 秦风》中的《蒹葭》。本文将着重谈谈由《蒹葭》而感悟到的《诗经》之美。
一、《蒹葭》的写作特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分为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这种梦幻般的美感笼罩全篇。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交待了季节与环境,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方”、“湄”、“涘”三字的变换,描写了伊人不停变幻的所在地点,同时也把伊人在彼岸等待及主人公焦急盼望的活动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诗人将季节、时间、地点多层次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清冷的心境、焦急的心理及执着的期盼,这样的写作手法,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诗中更多的是采用“兴”的手法,看到眼前的景物,引发心里感受,引发情感变化,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从多个角度进行描绘, 营造出深秋伤感和幽静的气氛,一幕幕的幻景中,引来一幕幕地幻想;一次次的清醒中,又引来一次次的焦燥。这样的文字处理,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呼应,每一章节的层层递进,加深了诗文的感染力。
二、《蒹葭》的唯美之处
1、节奏之美
诗人围绕着水,展开描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伊人的身影就在河对岸,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此外,又用了“长”、“跻”、“右”和“央”、“坻”、“沚”等字的变换,从不同的方位描述了主人公寻见伊人时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每一次见到伊人身影时又产生的丝丝希望。三章所用的几组变换的词语字字深切,句句感人,节奏上忽远忽近,忽缓忽疾,循环反复,让人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体会着诗人想给予人们的那种意味。
2、意境之美
诗人用魂牵梦绕的臆想铺开画面。一上来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从物象与色泽上描绘出秋思的场景。“宛在水中央”霎时给人带进一种幽缈空灵的意境,有一种美的意向,一种无声的诱惑。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更有那心中的伊人梦幻般地时而出现在河对岸,时而出现在水中央,悠然飘仙若隐若现。这样的感受,让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微妙地联为一体,静静地让思绪流淌在这苍凉的深秋之晨。
3、吟诵之美
《诗经》里的大部分诗歌,古时,都是可以用来吟唱的。在古代是以古琴伴奏浅吟低唱,流传成章的。用琴歌来唱响诗经,唱而传之,弹而歌之,诗章化曲,曲曲入心。《蒹葭》也一定如此。可以想象,古琴伴奏下低声吟唱的袅袅余音,似轻风流水,沁人心扉。
即使现今,用来吟诵,也同样会产生一种与作者达到心灵感应的意境。缓缓诵之,脑海里将会有怎样的画面扑来?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水流去寻找,道路险阻又漫长。顺着水流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水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寻找,道路险阻难登攀。顺着流水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水流去寻找,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洲。
这样的画面,随着吟诵者的情感起伏而思绪万千。那种怅然若失而又执着企盼的意念,在吟诵节奏的轻重缓急中得到升华,心境由平缓到坚定,再由坚定到执着,让人联想到生活何曾不是如此吗?无论生活中有多少艰难困阻,智者必定是勇于攀登,勇于进取,勇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完善。人类的进步不就是靠着这样的坚定和执着而一次次地蜕变一次次地成长吗?豁然感慨这是一种大爱,一种大美!
三、从《蒹葭》的内涵看《诗经》的现实意义
《蒹葭》中的“伊人”,给人带来联想,她是一种美的化身。试把她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挚情感。诗歌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柔美的意境,哀而不伤的感人情怀。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的东西,是他创造的“在水一方”这一可望难即的艺术意境。纵然可望而不即,却也不离而不弃,这种百折不饶的精神成为全诗的核心,形成了全诗的朦胧美韵致美。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是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友人、情人,可以是事业、理想、前途,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困难、障碍。任何追求与理想、险阻与困境、失落与惆怅,都可以在这首诗里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显然,这首诗的内涵就是困境中的坚忍与奋进,失意中的坚守与执着。这种由内涵而带来的美感,是人类的拼搏之美,是生命的顽强之美。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一首十分经典的诗作,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感悟,何曾不是《诗经》本身具备的感染力?
《诗经》从古到今,经历了三千多年,现在读来,依然会产生一种与之在情感上的共鸣。《诗经》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民间歌谣,以朴实的语言教育着人们如何做人某事,以十分接地气的生活小事,告示世人天人合一的生存法则。因此可以说,《诗经》之美不仅仅在于她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更在于她依然具备着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她以艺术的角度,美化人文境界;以文学的角度,探索人生之路。《诗经》不愧为是艺术领域、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优美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