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极其重要。他认为一个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最高的那一层需求,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一百个人里大概只有一个人能达到这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对生命有清晰的认识,能超越自我,具有特别“锐利”的幽默感,能独处,对自己和他人都能有很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宽容 ...
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自我实现”,应该说他的一生很成功。这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
那么怎么达到“自我实现”呢?马斯洛本人还提出了八个建议,这八个建议浓缩了自我教育的精髓,且反映了和我们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文精神 ...
这条建议的关键词是“体验”。因为任何的是非曲直都需要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答案。
而学生常常没有那么多体验的机会,只能按规定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结果很容易变成牵线的木偶——拉一拉,动一动,不拉就不动。
由体验转入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选择”,这好理解。
这个建议的关键词是“过程”,作为“过程”,首先要讲究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其次强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还有目标的修正和放弃的问题。
这条建议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
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信。
这条建议是说,无论是在体验、还是在倾听、或是在做选择、甚至在放弃的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随心所欲,而要负起责任。
这条建议传统观念有较明显的冲突。我们的“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凡事减三分”……都是在跟这个建议唱反调。
但直面这些困难本身就是个绝好的自我教育。
学校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中国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应不应该做这件事,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这件事;其实要有作为,还是要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
这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件难事,比如染发、穿奇装异服等,但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是这条建议的核心。
既要“坚持”,又要“反思”,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反思”与“坚持”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坚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体系中,我们的家长普遍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前把结论或结果告诉学生,而忽略让学生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
其实,由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这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
从小让学生历练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的、有时几乎让人窒息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不亚于武侠小说里的打通阴阳生死玄关。
图文来源:网络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