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时,有朝士坠马伤足,国医为针腿。去针,有气如烟出,夕渐困惫,将至不救,国医惶惧。有道士诣门云:“某合治得。”视针处,责国医曰:“公何容易!生死之穴,乃在分毫。人血脉相通如江河,针灸在思其要津。公亦好手,但误中孔穴。”乃令舁床就前,于左腿气满处下针曰:“此针下,彼针跳出,当至于檐板。”言讫,遂针入寸余,旧穴之针拂然跃至檐板。气出之所,泯然而合,疾者当时平愈。朝士与国医拜谢,以金帛赠遗,道士不受,啜茶一瓯而去,竟不知所之矣。
德宗年间,朝廷有位官员坠马摔伤了脚,太医给他针腿,扎针后,有气像烟似的从扎针之穴不绝冒出,到晚上病人越发困顿疲惫,渐渐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太医十分惶恐。
有个道士找上门来,说:“我能治这病。”看了扎针的地方,就责备太医:“你也太轻率了!生穴和死穴,差别就在毫厘之间。人体的血脉,就像江河互相连通,针灸之时,要随时想到那些重要的穴位。你也是位良医,却扎错了穴位。”于是命令将病床抬过来,在左腿气满的穴位处下针,说:“此针扎下去,那针就会跳出来,会直跳到天花板上去。”
说完,就扎针进一寸有余,原穴位上扎的针猛然跳出,直上天花板。那冒气的地方,也消失不见了,病人当时就愈合了。官员与太医一齐拜谢道士,并以钱帛赠与道士,道士却没要财物,只喝了一杯茶就走了,谁也不知他去了哪里。
《治针道士》亦出自《逸史》,载于《太平广记》卷八十三,“异人”类。针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本文虽然短小,但通过极其生动传神的文笔,反映了唐代针灸技术的高超精妙。尤其文中提出“生死之穴,乃在分毫”,这种严谨的医学态度,对今天的医务工作者,相信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