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经济衰退,毕业生就业难”,是2022年上半年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阴影……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一味的焦虑和郁闷是没有是任何意义的。这个阶段,需要我们每个人具备极强的学习力。
查理·芒格曾说:我不断看到生活越过越好的人,他们都是“学习机器”。
一个具备持续学习力的人,意味着他有着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什么是学习力
过去我们对学习的理解是课本的知识,但是进入社会后,我们才发现,课本中的大部分知识无法解决我们现实中问题。
现实生活中,很多曾经的学霸与所谓的“成功人士”,也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很多学霸进入社会后反而表现的普普通通。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学校的知识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和运行逻辑。
网上有这样一组数据:现代社会,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不过占20%,80%的知识需要我们在漫长的一生中获得。
那么,除了学校的知识,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以适应职场的发展呢?
过去,教育资源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通过师徒的方式学习手艺。
这种手艺也称作技能,徒弟掌握了某项技能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
而现代社会中,学生毕业之后所谓的“师父”,可能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领导或是前辈,他告诉我们提升技能的方法,并通过工作中不断的实践,让自己的技能不断精进。
职场上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技能。还有一些通用的技能,如沟通技能、管理技能、工具使用技能,演讲技能等。
除了知识、技能外,在职场中,态度也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晚晴重臣曾国藩40岁前是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的人,但是在官场上,他的“锋芒毕露,刚烈太甚”,无形中却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谷和反思后,他终于了解到,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并不一定行得通。
最终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用柔弱的方法代替直接、刚强的方法,最终战胜了“强者”,成为晚清一代名臣。
现实职场中,公司和管理者会更加喜欢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小伙伴,而不喜欢整天抱怨,一直负面情绪的人。
因此,具备学习力,不仅仅要具备知识,更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炼自己的技能,不断调整心态,以适应职场变化。
如何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了解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区别,那么如何学习更高效呢?
关于学习的方法前人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模型——学习圈理论。
这个理论介绍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包含: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性概念化——主动实践四个阶段。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再从经验中总结规律,再用规律指导行动。
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闭环,需要不断的循环精进,缺少任何一步都容易犯错误。
这个理论是公认的检查学习或学习过程是否完整的有效方法。
学习圈理论在职场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日常工作中进行的工作复盘,就是一个有效的总结经验,升华规律,再指导行动的有效策略。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新行业?
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
过去,一个人一辈子基本在一个行业,每个人在自己的行业中都有机会成为顶尖人才。
现代社会,行业发展周期快,职场人在3-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需要重新进入新的行业。
而任何一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都是博大精深的,如何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行业全貌,并快速展开工作是一个人学习力强弱的重要表现。
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个行业,这里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筛选书籍,快速泛读
我们可以通过豆瓣评分,行业大咖推荐等方式筛选出行业内10本优秀的书籍,既要有系统性强的,又要有市场认可度高的。
然后通过查找序言,梳理目录,快速阅读的方式了解每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建立联系,搭建系统模型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脑海里已经有了这个行业的整体框架和核心观点。
这时,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标注框架,模型,公式等。
并建立和修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型。
第三步:梳理知识,教授他人
世界公认的学习金子塔指出,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四种方法是被动学习法,学习内容留存率均低于30%,而“教授给他人”的学习内容留存率达到90%以上。
因此,快速学习的最后,通过梳理自己的理解,并复述教给其他人,才能让我们真正掌握这个行业的知识和内容。
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一些疑惑,这时候可以请教行业前辈,补充我们对这个行业知识的缺漏。
最后
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精进,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与此同时,如何学习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既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习策略,更需要了解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才能不断的获取新的认知,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