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的一家咖啡店,出于尝新的好奇心,坚持点了一杯不太便宜的冰滴咖啡。尽管老板建议我可以尝试一下普通的手冲咖啡,因为对于普通咖啡爱好者,是不太能分辨其中的味道。
旅行结束后,我与喜爱咖啡的友人分享起冰滴咖啡的品后感,“挺好喝的,也不会很酸涩,也不太苦”。友人一副“说了等于没说”的表情,激起了我一探咖啡深究的决心。
虽说纸上谈兵太空泛,但理论还是了解新世界最快的途径。于是我翻起了这本咖啡专业理论书籍《咖啡 咖啡》。
书中从咖啡的历史起源讲起,介绍了关于咖啡的人文故事;各类咖啡豆的品种特性、甚至前期的种植采收、加工烘焙;中期的上百种研磨冲泡、品鉴方法、无数不同的设备器具;最后分享了咖啡各种成品的制作方法。
尽管一部分较为枯燥的,需要实践才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囫囵吞了枣,被快速跳过。但作为咖啡入门者的学习,还是能获取到不少有趣的小知识。
所以,从普通咖啡爱好者的角度出发,来聊聊书中更感兴趣的部分吧。
咖啡的起源,源自于一个有名的传说。话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阿拉伯牧羊少年经常发现自己的羊异常兴奋,还会跳起舞来。观察发现,这些羊吃了一些红色的果子,就会出现这种异常的行为。牧羊少年尝试吃下这些红果子,随后发现自己更神清气爽,活力满满。于是咖啡的作用被发现流传开。
一开始,人们是直接食用咖啡果,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学会将咖啡豆剥出,用水煮煮成汤汁饮用;再接着演变为,用烘培过后的咖啡豆,碾磨成粉,高压或水煮而成现在的咖啡饮品。
高速发展的社会文明,一直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从钻木取火的时代,走到如今细究食物烹饪方式的精致时代。正如作者所说:“令人感叹文明的进程如此强烈作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再回头看看咖啡一开始的作用,也并不是如同现在一般,代表着文艺和自由。咖啡一开始竟然是作为基督宗教人员做日常仪式的兴奋剂和医疗人员的治疗药品。
咖啡具有的无法解释的醒神作用,在过去看来一定非常不可思议,继而使咖啡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尝得到的特殊饮品。
当咖啡逐渐开放,被带到日常生活中。但其成为人们大量消费的首要原因,伊斯兰教圣经中严禁喝酒的条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阿拉伯人被迫去寻找酒的替代品,于是咖啡热潮顺势而生。咖啡馆也成为热潮中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咖啡异常提神兴奋的作用,让人们在咖啡馆里忘乎所以,高谈阔论,咖啡馆延展成为社交的场所。“人们打着喝咖啡的幌子,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聊天、下棋、跳舞、唱歌,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遣。”
更有趣的是,因为兴奋过了头,人们在咖啡馆议论朝政、煽动民众,一度引起执政者下令严禁咖啡,但终不可抑止。
巴扎尔克说:咖啡一进入肠胃,人便会产生一种骚动,思绪便会像战斗打响时的大军席卷而来,记忆会飞奔而至,迎风飞舞。
这段如此文艺的形容,我想应该多数喝不惯咖啡的人可能无法理解。相反,即使是普通咖啡爱好者,也肯定会感同身受。
我刚开始尝试咖啡,是从拿铁、摩卡或者卡布奇诺等这种咖啡衍生饮品开始。喝了晚上立马睡不着觉,于是对它们尽量的敬而远之。忘记什么时候开始喝黑咖啡,也就是被广泛认知的“美式咖啡”,天啊,心跳加速,脑子里几万个想法不停像弹幕发射,根本停不下来,失眠一整夜,立下无数次“再喝咖啡我就猪”的flag……
作者说,身体上的依赖是恶性的,比如鸦片;但心理上的依赖是良性的,比如咖啡。虽然我不太能理解这句话,但是咖啡的精神却是我崇尚的:“没有能什么能阻止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去他们想去的地方,做他们想做的事”。
看完这本书,不禁职业病发作,这难道就是传播营销的鼻祖,让咖啡与文艺与自由划上等号,成为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以至于现在的广告营销都在借鉴,却不知为何始终不能获得一样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