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时,忽然想起买几本杂志看看,找了满大街居然没有看见一个报亭。满眼全是一点点,茉沏,COCO,贡茶,皇茶........不知何时路上随处可见的报亭报刊全都消失了,只看见一个两个零星的报废报亭凄凄惨惨,与奶茶店前的熙熙攘攘格格不入。年轻的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新衣,画着得体的妆容,手捧一杯网红奶茶,转了转,转到诚品书店,卖的的都是厚厚一大本的《vogue》,价格高的乍舌,无奈只好打道回府。
十年前,我每天放学的时候都会帮我爸买一份《扬子晚报》,那时候八毛钱一份,报纸内容涉及娱乐,国家大事,社会奇闻,学习榜样事迹,人物歌颂,甚至还有几则小笑话。我爸爱看社会新闻,我爱看学习榜样事迹。一张报纸我们分工合作,我总是能找我我喜欢的,他也能找到他喜欢的。老师常说,要想阅读考的好,就得多读书,多看小短片,《意林》、《读者》、《南都周刊》、《青年文摘》,宁可少吃几包辣条都要买上几本。故事总是发人省醒,时代总是在变化。从前存在书中的美好的世界,外面精彩的世界,现在却有了更多的获得渠道,加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大家似乎都不在关注书中的世界里。
世界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微博,微信,b站,油管,越来越丰富的世界以各种不同却有都很美好的样子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各种新鲜的故事,方法,都越来越吸引大多数人的目光,一个可以联络全世界的手机让人们匆匆忙忙的去接受这眼花缭乱的世界的精彩。似乎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停下慢慢的去看一本书,去读一首诗。读书,成了文艺青年的标配,变成了一种不主流的文化,变成了大多数人不再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他变得功利起来,仿佛我们因为读书而写的笔记,因为读书而学习的东西,喜欢古人的风情的最后,到了一些人的嘴里就变成了,哇,你看这个人又开始装逼,到底是文化人,和我们不一样。
符合市场的规律,适合大多数人的需求,人总是要吃饭的,总要有个谋生。开报亭我已经赚不到钱了,这些仿佛一夜之间就不见的报亭,就像是对这个社会最大,最明显的妥协。就连传统的书店也开始改革,变成了咖啡书店变成了奶茶书店,多加流行因素才能更加获得大众的喜欢。加入大众都喜欢的元素,是为让人们更多的去关注书籍本身,但是却是越来越多的人只是拍照,摆拍,或许连手上捧的这本书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又继续赶赴下一个拍照盛地。
高中时学习《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多么直白的道理,不懂就去学习,你喜欢风景,我喜欢读书,我们的喜好不同不必强融,我们的不同不能成为你攻击我的理由。当大众把读书这件从5000年文明之初就流传下来的习俗变的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时,又有多少人会因为流言而变得脆弱,又有多少人变的坚强。
说来惭愧,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大学城附近的书店,那里的书按斤卖,简直便宜到丧尽天良,但是每次买的时候又唏嘘不已,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书生有用,书却没有用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生三大乐趣,都变成了,我操,这个好漂亮,我靠,这个牛逼了。诗酒话年华的豪情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的诗情画意再也找不到人和地方去舒展,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想租一条船沿黄河直下,沿着古人的足迹一路下江南。找了许久却没有一个艄公能接上这活,一是黄河水患污染严重,二是如今也没有这种观赏性的船可以下江南,三是此举近代没人有过,得向有关部门申请,这大大小小的程序不说能不能走完,光是这时间没个一年半载下不来的。作者只能作罢。古人的快意恩仇与探索自然的乐趣我们如今也只能在古诗词中窥见一斑了。
直白的来说,真的是社会的功利性让读书这么纯粹的事情变得不再纯粹,大众的随波逐流简直是可怕,前段时间流行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两个节目大火,一夜间大家都在谈论诗词,谈论文学,朋友圈各种读书的拍照,心灵鸡汤,如今也只是过去短短数月,当初立下一个月读多少书的人又再哪里,这股热浪来的快退的更快。我其实很喜欢外国人读书的习惯,他们很尊重版权,把读书变成一件很日常的事情,在地铁上公交车上随处可 见手捧着书籍。不是说外国有多好,而是这中氛围可以让你觉得真的有一种认同的幸福。
纽约社会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我们不能去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只能说,不要刻意的攻击别人,希望,能带来真正智慧的读书的这个好事情不因为功利而改变,也不愿十年后连实体书店也看不见了,也不想十年后去喝书店奶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