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死亡与灵魂之一
在切入正题之前,先得提一个中国古代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之道,与人道、人类社会之道、万物之道都是相通相同的。所以《道德经》中有很多类似天地怎么怎么样,然后圣人也得怎么怎么样的说法。即天地之于万物的道与圣人管理社会的道是一样的、相通的。
就如这《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一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灵魂,第二部分讲生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里算是比较有名的一句话了。出名是因为很多人直接把刍狗理解成走狗了。
是刍狗,不是走狗。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其《庄子·天运》中有一段讲述刍狗的话:说是祭祀前当宝贝供着,祭祀后被行人踩踏。然后庄子又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
什么意思?说是这被踩踏过的刍狗,如果再装点起来,放在房间里,这是要做恶梦的,已经废弃的东西,是不能再拿来重新开始的,废弃了就废弃了。就是没被踩踏过,也用不来了。
为什祭祀过的刍狗,只是了祭台上这么放了一下下,明明还跟新的一样,就不能收起来下次再用,而只能弃之于地任人踩踏了呢?可能是祭示过的刍狗,其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随祭祀而失去,而祭祀也因此变得有效。
而万物(生物)也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有称之为灵魂。在失去灵魂的前后一刹那,万物如同祭示前后的刍狗。虽然在肉眼看去毫无区别,但万物牠死了。
所以刍狗一但被祭祀用过,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就算它还形如新近扎就,放在家里还是会让人做恶梦的。就如同现代人祭祖的供品,供完了,活人拿来吃倒是没关系,节约不浪费。但如果收起来放冰箱里下次再用,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供过的物品已在祭祖、上供的过程中失去了它祭祖、上供的功能了。回不去的,不可逆的。
圣人不仁,一个家族、部落也是同一个道里。一个家族、部落,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或是复又萎缩几十、十几人,这个家族、部落可能还是在的。
有一天,这个家族没落了或是被别的家族并吞了;部落被周边部落打散了;更或是家族、部落内部分裂了。也许这些人还都在,但这家族、部落却成了祭祀过了的刍狗,不复存在了,回不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