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向来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如何让安全意识入耳,入眼,入心,力求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是一系列安全工作展开的方向,也是学校,每一个家庭,孜孜不倦的动力所在。
但是,安全教育不该是横眉冷对的,诸如“要……不要……”“ 禁止”“必须”等老生常谈,也不是说教式的照本宣科,一本正经,严肃,打骂,效果都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而应该是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而进行的入耳、入眼、入心式的教育。
第一:以认知辅导替代规则灌输
深刻的认知决定正确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就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获得正确深入的认知,帮助他们建构良好的道德观。
1.充分辨析,明辨事理
有的学生争强好胜,但对什么是“强”、哪些属于勇敢行为的认知有偏差,以为“为人所不敢为”就是勇敢,出风头就是强。教师可以通过辨析、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白勇敢不是鲁莽,欺负别人是不自爱、损害自己形象的行为,不是所谓的强大。
2.直观形象,预知后果
小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对后果的认识不到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力求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危险行为所造成后果的印象。
教育学生不要从楼梯扶手上滑下,可以以漫画的形式直接展示可能的后果;可以出示摔伤学生的图片,讲讲摔伤的实例,对摔伤者进行访谈等等。教育学生当心消防窗的玻璃,可以在窗户上贴一个卡通手指被划破流血、表情痛苦的图片。直观的形象便于小学生理解和记忆,对后果的充分认知,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危险行为。
3.加强教育,减少学生侥幸心理
一般而言,学生的侥幸心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小失误可以原谅,可以理解,这是安全意识不强的表现。二是从众攀比,不把安全制度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而把眼睛盯在别人身上,尤其当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安全行为没得到惩罚时,会出现心理不平衡,觉得他能这么做,我也可以,最终引发事故。三是过高估计自己,总想干别人不敢干的事。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不管什么因素引起的侥幸心理都是在拿安全当儿戏,要帮助学生认清侥幸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
第二:以行为指导替代冷眼监督
1.变严厉的制度为有趣的安全提示
制度有其严肃性,白纸黑字的规定,难以走近小学生。把制度、规定演绎成温馨的充满童趣、色彩鲜明的安全提示,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从而变成学生自觉的行动,有助于好习惯的养成。
提醒学生安全上下楼梯,可以在楼梯的起点书写标语:“你知道上下楼梯最安全的方式吗?”“靠右走,一步一步看着楼梯走。”“我很易碎,会伤到你,别和我太亲近。”让制度变得有趣、可爱、生动活泼,让小学生爱读、爱记,爱照着做。
2.变静态的图文为动态的安全示范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更生动,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把贴在墙上的宣传语、宣传画,变成动态的行为示范更有意义。在学校,可以轮流或是聘请示范班、示范生,穿着特别的服饰,在课间为大家做安全示范。实实在在地用规范的行为影响行为,以文明的行为引导行为。同时对示范班和示范生也是一种荣誉、促进和激励。课间安全文明示范班(员),课间安全文明游戏推广班(员),都是有效的做法。
3.变学校的纠察为安全保护的助手
监督、纠察、批评、扣分是不少学校的主要管理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孩子们更愿意接受鼓励和表扬,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安全助手。所以,不妨根据“进门坎效应”,变纠察为安全助手。首先友好地微笑打招呼,再具体提醒同学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从当事人自身安全的角度来劝说,使当事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心悦诚服,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
4.变压制为提供宣泄的场所和方式
对于小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应疏导而非压制。一些学校和老师采取限制、压制、圈养的方式“保护”学生的安全,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旺盛的精力无处释放,一有机会便爆发,出现冲动行为,反而埋下了安全隐患。学校、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一些利于宣泄情绪、释放精力的安全玩具和活动,如踢毽子、投海绵球、摸高拍气球等非对抗性竞争游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几个安全的活动室,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游戏。
第三:协调一致的家庭教育指导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掌握正确教育方法的家庭并不多,学校、教师有责任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可以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安全习惯。安全无小事,小问题不解决,坏习惯被放纵就有可能演变成安全事故。端正孩子的观念,消除安全隐患;言传身教,塑造谦让品德;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感染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