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在一起,有的人如胶似膝,有的人分分合合,总的来说,不愉快的体验总是比幸福的时候多。但是对于情人来说,幸福那一刻再短暂也值得追求。幸福感让人身心愉悦,也有人放弃追求,不敢去爱。
“玛丽在努力摆脱她早期生活里的伤痛。因为她坚持去怨恨,双拳紧握,很难放弃消极的模式,堵塞了所有爱情和友情的机会。”这句话出自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开利的《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书中展示了不同的临床心理治疗案例,揭示个人积极的成长与改变。通过培养共情力,人们学会享受亲密关系,重新认识了自我。
亚瑟乔拉米开利曾任职于著名的哈佛医学院,之后加入美国心理学会、城西医疗中心、美国癌症协会、美国soundmindz.org精神健康治疗平台,担任咨询师、讲者和当家医师。他首次将共情能力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主张挖掘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媒体造势宣传帮助他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习者。他个人在facebook发起了“共情小组”和“善良工程”项目,影响了众多读者,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共情的力量。
一、共情力带来真正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体味的生命哲学不尽相同。澳大利亚作家邦尼韦尔女士在八年临终护理工作中与病人交流,总结出了逝者最后悔的五件事:1、有勇气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2、没有那么拼命的工作;3、有足够的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4、能够和自己的朋友保持联系;5、让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毫无疑问,生命只有一次机会。遗憾的是,有些人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努力成白费力气。内心出错了,不是外界能够解决的,名誉、金钱、美貌,都不足以赋予一个人内在的愉悦。个人成功和专业成功之间要达到平衡,这需要奠定爱人和连接的人格基础。
《共情力》书中写道,每个人与亚瑟的母亲相处都能放松平静下来。反之,他的外祖父在别人眼里被评价“给人很大的压力”。在外祖父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人流泪;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很多人伤心欲绝,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与物质上小有成就的外祖父相比,他的母亲一生简单却深刻,心灵的美好赋予她爱人之心。一个给予的人能体验到愉悦的感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不是富足的一生呢?真正想要的生活是自己的创造的,去爱人,去连接,就可以获得无限的能量。
二、关爱孩子滋养共情能力
一个人的经历会对他的认知产生影响。前段时间,新闻“中国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抨击父母”被刷屏了,“百善孝为先”一去不复返,很多人对学子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他多年未突破心灵的桎梏,这跟父母的贬低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莫言撰文问道“人的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金钱?爱情?家庭?事业?地位?名望?健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即使你拥有再多的金钱,即使你事业再辉煌,也不会开心快乐,更不会倍加珍惜,也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个让孩子心灵受苦的家庭,无疑是非常缺乏共情力的。这样的原生家庭让孩子感到自卑,没有安全感,直接表现为共情力低下。很多父母会给予孩子很好的物质生活,却不注重心灵成长。有些家长玩着手机却呵斥孩子去读书,有的塞了很多钱给孩子,自己却忙得见不着人,这些都不是爱孩子的行为。
一个人只有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是谁,意识到自己不是谁,才能够勇敢突破自我,这需要一个有共情力的家庭给予孩子勇敢乐观的态度。
三、共情力在情感上良性互动
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心理界算老生常谈,人的大脑由于过去的伤痛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自我保护。伤痛阻碍你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知,一旦这些伤痛得以解决,你就将不再受到它们的影响,让扭曲的思维模式回到正轨。
亚瑟乔拉米开利首创的共情心理疗法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互动:对于聆听者而言,他以善良的本性对待他人,通过了解他人的感受,了解内心的迷失,从而找到重新回归平衡的方法;对于倾诉者而言,在这样平静自由的表达氛围中,能够打开内心展现真我,是激发内心善良不可多得的体验。
大龄剩女都有假期被催婚的经历。在家庭聚会上,我偶然听到外公告诉妈妈不要催我。转眼他又跟我聊天,告诉我一定要找好的再结婚。我觉得外公很理解我。回家过年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内心的焦虑对大家都无益。奇妙的是,我听出了外公和其他长辈一样希望我尽快找到幸福,然而他的表达与众不同,充满慈爱关怀。
婴儿和动物能运用共情能力,这是天性使然,成年人更迷信逻辑推理,以为能够解决生活出现的所有问题,长大后更容易固化对生活错误的认知。然而产生爱的感应,不是靠逻辑推理得来,而是走入他人的内心,与人连接。
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知道合适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有能力规划一生的幸福。如果说爱情是盲目的,共情就是一双眼睛,纯粹理解别人,不影响别人,悉心呵护这份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