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庸俗的人。平时胆小怕事,谨慎克己,对有棱有角说话做事过于肯定绝对的人总是不自觉地保持距离,敬而远之。
朋友圈里有个不太熟的朋友,是多年前参加读书俱乐部的时候认识的。他大概是这个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俱乐部是一个好友介绍我去的。参加过几次活动,觉得很有意思。
热爱读书的人自愿加入俱乐部,不定期举行线下活动,有固定的志愿者组织,每次安排会员做五到十分钟演讲,主题自己定。有点脱口秀那意思。
场地不过是某个公司的会议室或者临时租来的会场。参加的人员需要交几十元的茶歇费用。我觉得很值。
年轻的会员们带着兴奋和腼腆登台,看得出做过不少的准备工作,文稿,衣着,还有勇气。分享的主题有个人故事、学习方法,甚至还有中医。如果长期参加的话,我想象着自己也可能鼓起勇气登一次台,挑战一下自我。其实没有。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登台讲话的Z老师。好友介绍这位张老师因为经历丰富、才能出众、精力充沛还有个性鲜明拥有众多粉丝。
我对Z老师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他的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了解的。他不认识我。我读他的高产文章,觉得有趣或者有所收获时会赞赏红包,一般五块钱。
赞赏之后可以加Z老师的微信号之一,他会给粉丝发一份大礼包,里面有他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读书心得还有工作生活中实用工具等。
Z老师确实是个有趣的人,属于那种棱角分明说话尖锐到尖刻的人。但是他并不是针对个人,少有的冷静、客观,对事不对人,尖锐的是他的观点。
这大概和他曾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有关。同时,他对时事经常发表看法,观点也颇有激进。
比如,学员出于对他的尊重,喜欢称他一声“Z老师”,但他公开说不喜欢别人这么称呼,因为彼此不是师生关系,自己也没有资格当老师,直呼其名容易让彼此更平等地交流;
比如,今天读到他的文章说自己之所以爱好众多却工作学习两不误,主要是自己时间利用率很高,不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他举例说“有人浪费大量时间背诵毫无意义的唐诗宋词”,有人会去读“有损大脑的古典世界名著”,而他不会。他一直在清空大脑、科学储存知识和素材,留下的时间用于思考。
就这些态度,可能正是让我从来没有变成他真正的“粉丝”,也没有更进一步和他学习交流的原因吧。
有的人的确很优秀,甚至也善于自我批评,但是人总是会陷入自己的认知里,不知道自身之外也可以有意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每个人的乐趣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被称之“毫无意义”,否则就过于武断和专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