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82168/2c07a9fe8660d1dc.jpg)
1 先说结论
人有两种心态,定型心态和成长心态。
定型心态,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定的,是很难甚至无法改变的;失败只会暴露和羞辱自己;
成长心态,认为万事均是努力的结果,成功与失败只是努力程度的不同,失败是正常的,阶段性的额,甚至是一种建议和提醒;
定型心态的人,很容易成为那种没有失败过,却碌碌无为,在某天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成长心态的人,则一直独立鳌头;
预计失败会来临,认识到自己一定会经历谷底,并且这只是一个过程,
人们会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和抗压能力,
而不是误认为这既是“真实的无法突破的自己”,而放弃。
2 再说应用的可能性
我们都有担心失败而放弃挑战和努力的时候,
下一次,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性的,没有人可以因为失败而定义你~如果你继续努力的话;
3 最后说案例与思考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萝尔·德韦克倾注其大半职业生涯研究两种心态,这些术语正是她提出的。德韦克的研究结论相当明确:假如你想发挥最大潜能,必须具备成长心态。
在她的必读著作《心态:看见成长的自己》中,德韦克通过无懈可击的论证认为,成长心态几乎可以让人在所有事情上都更加成功。
身边反映定型心态的例子。比如有时候我们表扬孩子的方式:“你可真聪明!”“你篮球打得真棒!”其实是在助长定型心态。成长心态的表扬方式注重赞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分:“你这么努力地做事,我为你感到骄傲!”“我知道你把教练的指点听进去了,今天跳投的时候确实把手肘放低了。
2007年,德韦克与斯坦福大学的卡莉·切希涅夫斯基、哥伦比亚大学的莉萨·布莱克韦尔这两位学者联手合作,决定在初中生中进行一项实验:如果学生受到成长心态的训练,数学成绩可以更好吗?
研究人员告诉成长心态组的学生,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可以加以锻炼,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增强。也就是说,只要肯努力,就能变得聪明。
成长心态组的学生在8个星期内,总共接受了2个小时的“大脑锻炼”的培训。效果如何?格外惊人。
整个学期发生积极改变的学生名单,这些教师对于哪些学生参加实验并不知情。这份表现进步学生的名单中,有76%的孩子接受过“大脑锻炼”的培训。
研究大型组织的哈佛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思·莫斯·坎特所观察到的那样:“所有事情进行到一半时,看起来都像失败。”[10]婚姻治疗师韦纳–戴维斯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她说:“真正的改变,能够持续下去的改变,往往是前进三步,再后退两步。”[11]
如果失败是改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人们看待失败的态度就会显得举足轻重。世界顶尖的产品设计公司IDEO履历辉煌,从第一只苹果电脑鼠标到新设计的红十字会献血流程,都是该公司的杰作。IDEO领导人知道,让员工(更重要的是客户)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是何等重要。
IDEO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认为,每一份设计都会经历“模糊阶段”。IDEO一位设计师甚至绘出“项目情绪图”,预测人们在项目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相应情绪。情绪图是一幅U形曲线,两端高,中间低。高点代表正面情绪,起点端标着“希望”,终点端标着“信心”;低点表示负面情绪,中间谷底标着“求索”。
布朗解释说,设计过程“很少从一个高点直接跳到下一个高点”。当设计团队刚接下新项目时,成员们总是满怀希望和乐观。当大家开始收集数据资料,寻找既有产品的缺陷时,每个人脑中都不断冒出新想法。接下来,到该把所有新想法整合成协调一致的新设计时,就遇上了最艰难的挑战。人很容易在“求索”阶段陷入沮丧,因为最终方案不见得很快就能出现。
项目进行到一半时,总是貌似失败,但如果整个团队能坚持走出充满疑虑不安的谷底,那么成员将凝聚出一股绵绵不绝的冲劲儿。大家开始调试自己的新设计,了解改进方案,并且不断打磨方案,使之更上一层楼。最终所有人都会意识到,我们已经解决了难题。这正是整个团队抵达信心高点的时刻。
请注意,IDEO领导人对高点——低谷情绪图所做出的描摹,其实正是在建立员工对失败的预期。他们告诉团队成员,不要相信项目初期的良好感觉,因为紧接着到来的是艰难困苦,是辛苦劳累,是沮丧失意。不过神奇的是,领导人传递出的警告信息,反而营造出一种乐观的情绪。
“第一次就要做成功”的心态是最错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