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自在
上午突来兴致,和小儿子一起在卡纸上玩超轻粘土。我们想好了一起做一个冰淇淋。我搓着球,他往卡纸上粘球。
捏着捏着,他把所有的创作过程一人揽下。完成粘土部分,再用画笔在上面舞动几下,动作很流畅自然。

在画面中凌乱的线条里,我看到了随心的创造。以前,他在美术机构里,做过冰淇淋的作品,不过是在老师的安排下一点点做的。中规中矩的,似乎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是画风就是跟这个很不一样。
孩子自主创作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视觉冲击力。
尤其是,在雪球最上面画线条,让冰淇淋有了更生动的感觉,之前没有在课堂上学过,完全是他自己的主意。
也许,跟他平时吃冰淇淋时,真实体验过,有很大的关系。
想象力,来自平日里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做完雪糕,他又继续自己安静地在另一张卡纸上粘超轻粘土。简单又快速。他说这是橘子树。

一开始,看这幅作品的时候,觉得很抽象。很难让我想象出这是橘子树。然而,大体上,是有树的感觉的,很新奇的树。虽然简单,但是里面有孩子对树的感觉。
自从发生了疫情,美术机构放了长假。孩子很长时间没有上美术课了。在家里,却发现,他会在心血来潮时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画生活中观察到的东西。
这也让我意识到,是否去美术机构给孩子报名学画画,对几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尤其还是那种只会手把手教孩子的美术机构。
因为如果没有形成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受,观察,思考,就算是坐在了美术课堂里,也只是在空想着创作。
想起来,去年,小儿子在美术课堂上,画仙人掌。老师仅仅给孩子看了几个仙人掌的视频,就让孩子按照她预设好的步骤一点点做。
最后一步,是让小儿子把仙人掌的刺粘上去。老师好心协助小儿子粘。最后,小儿子还是把仙人掌的刺都拔下来了。他说:“仙人掌是没有刺的。”
当时,我拿到他的作品时,心里冒出一个事实:小儿子,从未看过真正的仙人掌,也没有摸过仙人掌的刺。没有真正触摸过的东西,也许对他来说可以是不存在的。
毕竟,孩子最初是通过感觉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我看到了孩子忠于事实,忠于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比较理解他的做法。
后来陆续上了一些课。发现,有些选材是孩子生活中根本没有接触到的。比如,煤球。
似乎,在我自己出生的年代里,还能看到煤球。小时候看奶奶用煤球烧开水,印象很深刻。
可是,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它了。
所以,每次看到这副画时,小儿子会重复问我:“妈妈,这是什么来着?” 我回答了他,他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煤球是什么东西。
那么,他在创作这副画的时候,有多少是内心真实体验的表达呢?
我自己是一个画画小白,没有专业的能力讲述什么是真正的创作。
印象深刻的是,记得,有一年带大儿子去草原滑草,他滑得超开心。回来后,突然自己拿起笔,很顺畅地画出了滑草的景象。几乎没有做修改,就是一气呵成的。
小儿子在家里自主创最时,也是如此。思绪流畅,动作敏捷。
所以,我认同创作本身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自由地表达和不带评判地去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