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汉宣帝幼时长在平民之家,了解下层百姓的艰难困苦。在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开始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
自丞相以下,群臣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并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
第一,宣帝主政听取意见,分别择取下达试行。
宣帝在霍光把持朝政时对以后如何施策心知肚明,其中政令不畅是朝堂弊病之一,每隔五天刘询就让群臣把对朝政事务的建议依据职责分别奏报,然后分门别类下达到相关部门试行,并要考察、检验其功效。
这极大增进处理政务的效率也间接激发官员工作积极性。
第二,任命高级地方官吏,宣帝亲自审核面试。
在任用级别稍高的官吏上,刘询总要亲自召见并询问,听取他们的抱负和打算,然后考察他们的行为,看是否言行一致。凡查出有言行不一的,定要追究其原因。
刘询认为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主要就在于为政公平清明,处理诉讼之事合乎情理。能与朝廷想到一起并做到这些的就应该是优中择优的官员。
第三,郡太守及封国丞相,固定留任奖罚分明。
刘询认为郡太守是治理官吏和百姓的关键,如变换频繁则容易引起治下百姓的不安。当百姓们知道郡太守长期留任,不可期罔,才能服从郡太守的教化。
所以,凡地方二千石官员治理地方有成效的,刘询总会正式颁布诏书加以勉励,增加其官阶俸禄,赏赐黄金,甚至赐爵为关内侯,遇有公卿职位空缺,则按照他们平时所受奖励的先后、多少、依次挑选补任。因此汉朝优秀的官员为宣宗时期最多,号称中兴。
刘询幼时在民间的经历让他明白老百姓最期盼的是安居乐业,而安居的首要在于治吏,所以自他亲政后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任人用人的原则,因势利导,任人唯贤,奖罚分明,在他的力推之下政治清明,边境安定,史称“孝宣之治”。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晚安……
【延伸阅读】
太守:原为战国时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刘询幼遭巫蛊之祸,生长在民间。元平元年(前74年),霍光与大臣废昌邑王刘贺后,迎立刘询为帝。即位之初,委政霍光。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死后亲政,地节四年(前66年)以大司马霍禹谋反,废霍皇后,彻底清除霍氏势力。因此,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反对儒术专治,采取“王道、霸道”杂治之法,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则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并平定西羌,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在其治理下,西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孝宣之治”,后世更是认为其功绩“不负高祖,不输汉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