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读到《未来教师》第4章的最后三个章节,近20天来与《未来教师》亲密接触,即将读完,心里竟产生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

感动之后,留下什么?
文章讲述,太原新网师首届高级研修班结束后余震依然在扩散、蔓延,并久久回响。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普及,参会心动,会后却很少行动,但是二八定律依然有效,总能唤醒一部分人。
如何由心动变为行动?文中给出了答案:是像小王子驯养狐狸一样,彼此“驯养”,让彼此成为世界上的唯一。新网师与学员的“驯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一言以蔽之: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具体阐述如下:
日常学习中,我们围绕在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周围,孜孜不倦地探究、切磋;直接与人类历史上一个个伟大而智慧的大脑对话;一次次向知识的巅峰发起冲峰,挑战自己的不可能。正如《新教育年度主报告》所言:“我们在共读中继承人类历史上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在反复交互的书写中,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通过共读、共写、共做(行动),彼此沟通,相互认同,拥有共同的英雄与传说、共同的精灵与天使、共同的图画与音乐、共同的诗歌与小说,并逐渐拥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未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对新网师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不也如此吗?

近20天的阅读,对于我来说的确达到了很高的认同感,认同新网师的精神,认同新网师的文化,更认同新网师的底线与坚守。在创建共同体上新网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本,那在生活当中,我们有没有办法复制新网师的模式,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学校,可不可以也做这样的共同体,让更多的人走上追求理想教育之旅,促进教师的成长?我常常在想,教育少一些行政的、繁琐的,非教育所必须的督导检查,校长们有时间常思教育之事,老师们有时间常做教育之事,教育经费用来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

文中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共同体的定位:高端、纯粹、知行合一。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不断的击碎“旧我”,再造一个崭新的“自我”。这需要一个卓越的领头人,带领着大家共同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研讨制定特定的主题,需要聚焦于细微处、关键处、认知的破裂处,需要审辩性的思维碰撞。不求趋同,但求灵魂的碰撞;不求交往的轰轰烈烈,只求学习的轰轰烈烈。
生命最美的样态是奔跑的姿态。一次惊艳的绽放之后,继续深埋淤泥,扎根泥土,回归寂寂长夜,期待在远方的另一个黎明,再次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