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是什么?
我很喜欢作家苏岑的一句解释:
“交往归交往,无需哄彼此开心,也不对任何一种关系上瘾。”
的确,人与人之间是讲究价值交换的。
如果其中一方,长期对另一方依附,索取价值,那么即使亲如夫妻手足,也会导致对方窒息,自己内耗,双方关系自然岌岌可危。
01
记得我刚毕业,进入职场那会儿,因为不适应,但凡有同事关心,我都掏心掏肺,跟对方吐槽工作、坦露生活。
结果转正考核时,领导对我的评价是:情绪不稳定,不符合该岗位的录用标准。
而那个“温柔体贴”的同事,竟然对我说:
“离职才是一段友谊的开始,现在我可以跟你做真正的朋友了。”
无比讽刺。
但冷静下来细想,虽然同事做的不地道,但这个结局却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我对人际关系的期望过高,也太期待从他人身上获得情绪价值了。
所以当时,我最难过的,其实并不是工作的不得意,而是对这段关系期待落空的委屈。
近年来,“情绪价值”似乎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受追捧。
伴侣稍显怠慢,就失望;对同事坦诚相待,没有得到同等回应,就怨恨;对朋友倾注所有情感,就期待永不被辜负。
可对别人苛求,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虐待。
生活中,最不可控的就是人心,一旦自己的喜怒哀乐,要寄托在他人身上,就注定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受伤也是必然。
且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不会有人一直听你倾诉,更不会有人一直为你解忧。说到底,情绪排解这个东西,还是得靠自己。
02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一个人最大的灾难是什么?
高赞回答是:
“索要情绪价值成瘾。”
不能赞同更多。
妹妹曾跟我分享,她跟一位异性好友的故事。
妹妹有位朋友,因为相对同龄人来说,成熟不少,所以妹妹有事就喜欢去咨询他。
一开始,朋友也很乐意替妹妹解忧。
可随着次数越来越多,咨询事情也从职业方向、人生抉择,转为了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终有一天,朋友对她说:
“之前我很乐意帮忙,是因为我知道,那时的你需要我帮你渡过去。
但如果变得这么事无巨细,我们的关系是会变质的,你会因为依赖,而对我产生不一样的感情,这样对你我都不好。”
不得不说,这位朋友果然称得上是人生导师。
朋友之间,特别是异性之间,的确是需要一点边界的。
且后来妹妹明显不再仅仅只是,迷茫时候需要一盏明灯,她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接住她情绪垃圾的垃圾桶。
长此以往,关系崩盘也是必然。
心理学者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有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巨婴心态,会造成人生中90%的痛和累。”
而当一个人索要情绪上瘾的时候,就成了活脱脱的巨婴,身体虽已成年,思想还在襁褓,这对他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有种心理学的说法,把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他愈者,即受到伤害,就会寻求外界的帮助和安慰;另一种是自愈者,即不管处于什么境地,都懂得自我疗愈。
但前者需要人处处照顾自己的情绪,是弱者的体现,而我们都该成为后者,成为自己的情绪蓄能站,那么,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靠山。
03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提过一个观点: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这在人际关系中非常适用。
热播剧《玫瑰的故事》中,玫瑰跟苏苏的相处,可谓是人际相处的典范。
苏苏一眼看穿了,玫瑰跟庄国栋不会太长久,但只有在玫瑰问起,她才表露看法,而苏苏被原生家庭折磨,玫瑰也没有刨根问底。
且两人最难得的一点,是即使双方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不会在自己情绪崩溃时,向对方过多索要情绪价值。
她们虽然亲密,但又独立的相处方式,不仅是有分寸感的体现,更是懂得靠别人的情绪价值喂饱自己,这本身就是对别人的掠夺,也是对关系不负责任的成熟。
现代人,喝奶茶要喝零糖的,社交同样也需要。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每个人都自顾不暇,相比外求,我们更需要的,是培养内生的力量,心态积极,生活阳光,那么即便生活黯淡,相信你也能持续为自己提供情绪支撑。
而人际交往中的秘诀,也就这么简单:当你好了,世界自然朝你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