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让人着迷的地方,应该就是一些有温度,将所有的事情融入情感,来讲解,来教授。人虽然标榜着是理性的动物,但是感性更容易俘获人心。
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班同学对精神分析十分入迷,对于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说得头头是道。那时候虽然感觉他有点痴迷成魔,但是能理解,对于自己喜欢的一种理论全身心的投入。也有羡慕,至少是自己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一直对精神分析不是太感兴趣,有点太玄幻的感觉。而精神分析虽说在解释一些事情的时候都让人感觉十分合理,但实验的证据比较少。但是当然,既然精神分析能有立足之地,定有其可存在的理由。我们可以不理解,不喜欢,但不能否定它,至少在某些时候,某些事情上,它提出了有可信度的解释,只是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理论发展而已。
虽然说对精分不太感兴趣,但是有相关的书籍感兴趣的还是会看一看。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挺感兴趣的。
书的主要内容是:试图揭开个人的内在故事,看人们如何变得更富有,或更缺乏,拥有个人经验的能力。探讨孩子们为什么会对生命产生热情,发展出有价值且安全的关系,健康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总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了解,是什么让他们成为现在的样子。
想要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要先明确什么是内在世界。内在世界是属于个人关系,其中没有任何外在的成分,内在世界中发生的一切,涉及的是自体(self),只有当个体本身对他人产生欲望,以及他对他们的反应就好像他们是他欲望的客体时,这种个人关系才会形成。
其实通俗一点的理解应该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了吧。婴儿的精神境界与母亲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中 的一个重要观点: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质量和互动模式是孩子后期人格形成的基础。母亲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形式对婴儿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家都清楚。母亲与婴儿最早期的沟通的微妙之处及复杂性,特别是那些能促进个体思考的能力,增进孩子的自信、自发性和好奇心的互动。某些经验是否促进成长,视最开始时婴儿与妈妈之间沟通的质量而定。这个沟通质量决定了婴儿日后与家庭、学校、广大世界建立关系的雏形,与外界的互动模式虽可修复,但影响深远。
说道母亲与婴儿的关系,肯定离不开分离焦虑。基本有三类,安全型、焦虑型、混合型。婴儿会发展出哪一种能力,母亲有着重要作用。在婴儿期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断奶。对母亲和孩子来说,这都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
婴儿期的断奶与分离能力,关乎孩子的哀悼能力。哀悼能力是为感到失去或必须放弃的东西哀悼,并对自己觉得应该负责的部分负起责任。虽然暂时还没看到相关的实验,但是一些过往的经历,让人感觉到哀悼能力,对我们的断舍离、责任感非常重要。
对于婴儿的成长,母亲重要,家庭也很重要。家庭:指养育孩子的滋养性团体或团体群。对于一个家庭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来说,孩子的诞生必须被视为一个特殊事件,此动力将作为这家庭的未来,带来持续且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现代社会上很少有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只是让人觉得很难受的是,有些父母有心无力。因为要扛起家庭,势必会丧失掉一些相处的时间。真的能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的父母并不是没有,只是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和完美。
就如留守儿童们的父母,他们也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也想好好的陪着孩子成长,但是没办法,为了生活。必须要牺牲掉相处的时间,才能有机会保证让孩子有机会继续上学受教育。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只要陪伴,不要形式化,要具体充满情感的。父母亲若能维持代与代之间的界限,并且可以涵容对方以及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与需求。他们彼此之间便能发展出联合能力。以帮助孩子发展处同样的力量。通过内化这种成人父母的功能,孩子们也能够找到“成为自己”的自由。不会过度遭到他人的期望与焦虑的侵犯。
池安的理解是:父母不能越俎代庖。诚然孩子们在很多时候会需要家长的意见。父母比我们年长的岁月里,经历的事情那些经验可能不会完全适用于现在,但总有借鉴的意义。父母应该在自己和孩子的立场去提出建议,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再幼稚的孩子也会做出利好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反抗着去做选择,并不是我们不认同父母的建议,而是做选择的不是我们自己。父母不允许我们脱离他们的控制,这可能就是青春期的我们一直想要反抗的原因。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家庭的破坏力量,所谓不破不立。对于夫妇两个人的关系,孩子是一个后来的加入者,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入者。因为孩子,家庭的方式和动力等运行方式都会受到影响和改变。父母需要平衡孩子带来的力量冲击。
在某些家庭中,父母有能力承认且平衡家中所存在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力量,并借此延续希望,使孩子能在其可承受的范围内受苦,并了解某种程度的焦虑对于成长是必要的;孩子们将可因此而发展出勇气、自信以及对自己与父母的尊重。并且这些能力中衍生出的“活力”,以及对知识、真理与理解的渴望。
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承受自己错误带来的后果,这才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正确方向。犹记得小时候,忘记带钥匙,回家没门进。想让我爸回来给我开门。我爸是回来了,不过也把我骂了一顿,大概的意思就是“自己犯得错,忘记带钥匙之类的,后果你自己要承担”。爱孩子可以,但不能溺爱。有时候看到新闻,觉得现在的孩子似乎是生长在另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承担自己犯的错,痛苦的话,长大成人之后,也比较难承受挫折。太甜蜜的成长,也容易带来太难以承受的结果。看到太多成年人做出做出幼稚的事情了。伤口会随着时间愈合,孩子的伤痛也会随着时间修复。孩子们会在往后成长的时候,在各种事情中得到修复。
修复,再次和罪疚感接触,要为已经损伤的部分承担责任,再度面对失败的恐惧、且再度、对别人怀有感谢与敏锐的情绪。修复固然有用,但意味着要再次面对,是否每个人都有再次面对的勇气?是否每个人都能在再次面对的时候完成修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来说,不管是婴儿时期,还是幼儿、青春期,每个阶段都在成长,每个孩子都在努力的成为自己。要成为自己(现在到永远),需要的是能舍弃心目中对自我,他人以及关系的理想或贬抑版本,而选择真实世界里的模样。也需要重新调整梦想、选择与希望,也要能容忍机会的流失,以及人生道路的错失。即是往前跨出的同时又要松手让过去流走。
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就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有太多的期盼,但却放不下过去。
书籍:《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作者:【英】马戈.沃德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