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由境生还是境由心生

作者: 清欢悠悠 | 来源:发表于2020-08-27 19:30 被阅读0次

    《简书》中读一文友文章,在谈孟母三迁,《论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以及曾国藩的“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我读后深有同感。

    环境影影响人、塑造人、成就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买学区房,托人情,投巨资,千方百计施展功夫,还不是为了下一代的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民族未来,家长们的竭心尽力,无可厚非,我本身也如此。我今天主要想讨论的是人生境界的修炼。

    戒定慧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慧能法师解读真正的戒定慧,“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我们普通人的心里难得“无非无乱无痴”,却时常存有攀比之心、虚荣之心等妄念,这些大多源于物欲的计较,心外之物闪耀着诱惑的光芒,它的浮光掠影冲击了我们的本心,使人不由自主的心向往之。

    得与失的心意难平,多与少的反复掂量,斤斤计较,费了我们不少心力。更甚之,因境生情,情不能已,乱而成欲,欲难以绝,而心生痛苦,百转千回。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道德经》“虚其心”“致虚极守静笃”,告诉我们心要虚空,要静心,才能摆脱世俗羁绊,超然逸气,超脱物欲,丢弃执念,求取旷达豁达洒脱的人生韵味。但又有几人能真正抛开世俗,学陶渊明一样躬耕田园,去修炼人生真意。

    慧能法师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万象皆为梦幻泡影,去除妄想执着,丢开烦乱杂念,心上空灵无物,才能鉴照万物清清白白,无尘无浊。

    王阳明答学生问,“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花的物理存在,必须要以人的价值存在去感知。心是生发意义的源头,心外无物。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挣脱外物的桎梏枷锁,探寻人生的真谛。

    青原惟信禅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风在动,还是心在动?“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境遇的考验就是心的修炼,千难万险,千辛万苦,打不败一颗心的强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由境生还是境由心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af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