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杨照讲解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小书,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看过《百年孤独》一遍之后,感觉云里雾里,这本书内容不多,很快读完。
杨照认为在《百年孤独》中,原本在现实中绝对不可能重复的事:死亡,都会一再重现,重新经验,里面有好多死了不止一次的角色。要想了解这些荒诞情景的产生根源,你就要了解马尔克斯的成长史。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沿途风光旖旎,引你驻足逗留贪恋于此地美景,而往往忽略了指引方向的路标——那是马尔克斯埋下的重重伏笔与提示。杨照拿着线头,带你走进这座回环曲折的迷宫。他不厌其烦,将所有繁复的线索收集、梳理、引证,一一解读书中那许多美丽难懂的隐喻,解读南美大陆无法改变的命运,以及那块土地上那群人已被注定的结局。
1.《百年孤独》其实是一首歌,一首叙事曲,一首具备特殊拉丁美洲形式的叙事曲。杨照觉得,对于这部叙事曲,不能像做功课一样画时间表或者人物表。这种方式能够拿学问,却“不一定是享受马尔克斯丰厚心灵质地的最佳途径”。因此,“你可以试试每天睡前读《百年孤独》,读者睡着”。这样的话,说不定三五天就能读完一次。五个星期内,或许可以读个十次。于是这部小说就进入了你的生命,成为你随身带着用以观察、理解世界的一面透镜,你的生命也就因此变得不一样了。
杨照讲“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阅读原文是三层时间,因为,“多年以后”是过去式,而翻译过来,好像变成了两层时间。
马尔克斯以及他的百年孤独,是画,而杨照先生则集中精神,盯住了画布的揉皱,粗糙或光滑,明暗关系,甚至气味。
2.马尔克斯的小说中有三个重大的主题,那就是:孤独、命运与荒谬。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妓院是肮脏的、阴暗的、污秽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疏离的地方——正因为肉体贴近,更对照出精神、感情上的疏离。而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妓院却承担了社会纽带的作用,变成一个综合的人群活动中心。马尔克斯看到了一大群在拉丁美洲历史背景下成长的人,到后来都失去了支持、同情与团结。他们得不到支持与同情,也不懂得如何去支持和同情别人,他用笔来写下拉丁美洲巨大的历史变化,看见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位好朋友读过他早期的作品后,建议他去读希腊悲剧。这也是他后来的作品中涉及的第二个主题:命运。为什么会有“悲剧”因为人的一种奇特内在性质——即使知道不能改变命运,却仍然无法顺从,必然要进行无望的反抗。而马尔克斯意识到,如果写作小说的前提是要虚构拉丁美洲一个不同的结局,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拉丁美洲小说家了。于是,那种从希腊悲剧独来的宿命主义,绝不是单纯地接受命运,而是要去描述人在命定状态下,如何继续努力、继续奋斗,如何继续以人的尊严活着。不会因为明明知道自己的宿命,明明知道不可能脱开宿命,就不去努力。在无法突破那个命定终点的情况下,他活过的所有日子还是有意义的,不会因为无法换来不同的结局而失去其价值。如果只想知道小说的结局是什么,那便不能读懂《百年孤独》。
网友评论